刘养锋(1894—1960)名葆锷,养锋为其字,西峰区
显胜乡下刘村人。出身耕读世家,赋性聪颖,敏而好学,博闻强记。
幼时由祖父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临帖习字,寒暑不辍,后入私塾读书。上学第一天,先生戏出“马踏木桥如鼓打”句以试其才,他略加思索,即以“鸡啄铜盆似锣敲”相对,令先生惊叹;又试其字,清秀工整,颇具法度,连呼“神童”,遂执经授义,用意甄陶,成为得意门生。
1914年考入兰州中学,深研国文,兼修英语,勤学苦读,以特优成绩毕业,1919年由甘肃教育厅保送日本留学。先在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语,1921年春考入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亲身感受到日本以“优秀民族”自诩的法西斯教育。当他看到“九段坂靖国神社”及“游就坂”世界博物馆内中国男子吸鸦片、女子缠小脚的模型,商店走廊下中国人拾大粪,闲谈说书等公然丑化侮辱中华民族的图片,热血沸腾,极其愤慨,立志振兴中华,雪洗国耻。当年7月,请假回国奔丧,将父亲安葬后,于1922年3月起程赴日,不料在途中经河北石家庄时遭遇土匪,随身财物被洗劫一空,身心受到巨大冲击,遂中断留学,辗转来到银川,以任家庭教师为生。教学之余,坚持读书自修。
1926年9月,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任吉鸿昌十九师师部秘书兼政治处长,深受在西北军任职的共产党人刘伯坚影响。1928年夏随部队驻防河北,任河间县县长,抑制豪强,整肃吏治。后随部进驻甘肃陇南,接任碧口百货局长,整肃贪污,兴利除弊,触及地方土绅和部分上层军政人员的利益,屡受申斥。养锋慨叹:“一介书生,处此纷纭复杂之社会环境,处处碰壁,一筹莫展,徒唤奈何!”1929年随军抵达宁夏
中卫县。当天晚上的军事会议决定,翌日拂晓进攻银川,攻克省城后“见回不留”。养锋深感事关重大,连夜草拟条陈,力劝吉鸿昌将军按照冯玉祥司令“五原誓师”中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只问匪不匪,不问回不回”,收回“见回不留”的命令。吉将军接受了他的建议,攻克省城时派兵保护回民寺院,维护回民利益,避免了政治失误。随后,刘养锋代理宁夏省政府秘书长。1929年冬,冯玉祥国民军东进,养锋辞掉军职,改任宁夏教育厅厅长。
1933年秋,养锋弃政从教,在平凉中学任国文、英语教员。1938年应甘肃学院之聘,任该院训导长兼教授。两年后又回平凉侍奉母疾,兼任平凉中学课程。1941年,筹办镇原中学并出任校长,先生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四处奔走,筹措款项,聘请知名教员,业绩不凡。时值
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先生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学生中宣传抗日,带头销毁日货,在师生中传为佳话。解放战争初期,为照顾年高老母,养锋回到肖金老家,转入庆阳县立初中教书。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与胡宗南、马继援部在驿马夏涝池发生激战,他带领乡亲把解放军伤员白长义等7人抬回家中,为保证安全,又转移古庙隐蔽,请医生治疗,伤愈送返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认购国债,自愿捐款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向学校捐献珍藏的图书,得到当地党和政府信任,被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1953年底,调任庆阳专署第三科(文教科)科长,1955年任平凉专署文卫组副组长。虽公务繁忙,仍刻苦学习,到老手不释卷。他精通英语、日语,尤喜中国古典文学,读书至得意处,每每击节吟哦,旁若无人,或拍案而起,家人皆惊。
养锋品德高尚,为人正派,作风简朴,公私分明,理该报销的公费医疗也很少享受。1960年患病卧床多半年,药费开支很大,用工资支付后,尚欠医院一笔治疗费,垂危之际,再三告诫家人,可变家产,绝不要国家一文钱。 (选自郭文奎主编的《庆阳史话》,作者 潘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