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圻,1949年2月出生于江苏靖江,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
人物经历
1972年4月—1975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975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
1985年1月—1988年3月,在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专业进修深造。
1991年10月,获得日本
东京工业大学光电功能材料博士学位。
1997年10月—1998年8月,任美国东北大学材料系访问学者。
2000年3月—6月,任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
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0月起,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云圻主要从事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π-共轭小分子、高分子和石墨烯;以及这些材料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包括场效应晶体管和分子器件。总结发展了高性能分子材料的设计思想,提出了性能调控的新方法,发现扩展π体系是实现高迁移率的重要途径,合成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新型π共轭分子材料。首次提出了液态铜催化剂生长石墨烯的概念,获得了高质量单晶石墨烯;制备了第一个氮掺杂的石墨烯,实现了对石墨烯电学性能的调控;开拓了在介电层上直接生长石墨烯的新方法。揭示了界面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新的溶液法加工技术,实现了器件的多功能化,扩展了分子器件的应用范围。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刘云圻已发表SCI论文600余篇,他人引用3万余次,h因子大于90,出版专著两部及17章节。
截至2019年9月,刘云圻已在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150余次。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刘云圻已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余项。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官网显示,刘云圻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奖项。
人才培养
刘云圻寄语家乡靖江的学子:“国家提倡中国梦,提倡中华民族的复兴,但重要的标志除了国民经济,除了国防实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科技实力。对自己要有比较高的目标,投身岗位后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尤其是置身科研中时,要耐得住枯燥和辛苦,多动脑筋多总结,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2009年2月,刘云圻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给全体研究生讲授《现代化学进展》学位课程。
刘云圻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狄重安、
胡文平、
郑健,复旦大学先进晶体管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研究员
魏大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高希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徐新军,武汉大学教授
付磊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刘云圻出生在江苏靖江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共7人,家里生活不富裕。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和不识字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却非常重视。他们从不计较自己的苦累,供孩子们读书。从这个贫寒的家中,前后走出了六名大学生。
人物评价
“刘云圻是分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
光明日报》评)
“刘云圻是分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国际上声誉日盛。”(《
靖江日报》评)
“刘云圻是分子电子学领域和石墨烯领域非常有建树的大师、尊者。”(武汉大学先进纳米材料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