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勋
南宋抗金名将
刘世勋(1101—1147),字叙甫,号真君,宋代桃源崔镇(今泗阳县众兴镇境内)人。幼年立志报国,成年后聚义抗暴,处事严谨。绍兴二年(1132年),得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信札鼓励,遂倾其家财,招兵买马,日夜训练,建起一支能征善战的民团义军。在打击金兵的实战中,民团义军显示出很强战斗力,接连打胜仗,深得岳飞器重,不久就编入“岳家军”,刘世勋被委以参谋官。从此,跟随岳飞转战南北,勇战沙场。其练武抗金,后把刘世勋的团练编入“岳家军”。在河南朱仙镇战斗中,面对金兀术的“拐子马”,刘世勋亲自上阵,一面指挥,一面带头冲杀,运用挖深坑、搞伏击等战术,令“拐子马”发挥不了快速进攻的威力,10万金兵死伤 3万。金兀术败后叹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取胜,今已矣!”。为表其功勋,经岳飞报奏朝廷,官封太尉。后岳飞被害,刘世勋日夜悲哀,欲进忠无路,报仇不得,遂弃官归隐。回乡后,把家人从崔镇接到县城附近居住。在县城东面的庙中设岳飞遗像,每日焚香。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月二十九日正午,坐化于像前。韩世忠表其精忠,申报高宗皇帝,敕封其“通天彻地刘真君”,并建祠祭祀。本县人民亦感其贤德,先后立刘真君庙多处,奉若神灵。
人物生平
他出身于孤门富户家庭,虽然稍有资财,但势单力薄,因此刘世勋幼年即立下雄心壮志,从师学文习武,保家卫国。成年后,他耿介无私、仗义疏财、扶正抑邪,为人处事平易近人,办事严谨公正,颇得乡邻们的拥护。
靖康之变后,金兀术起兵南犯,宋军节节败退。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抗金英雄岳飞在江西九江筹划“联接河朔,收复中原”的雄谋大略,派人到淮河、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联络爱国志士和地方武装,以合力抗金,收复国土。当岳飞得知刘世勋为人恭谨,武艺出众,富有爱国热情时,遂亲自修书,派人送达崔镇,劝他组建义军抗金。
刘世勋本来就景仰民族英雄岳飞,接到岳元帅的书札后,十分激动,立刻高举抗金救国的旗帜,倾其家财,招兵买马,日夜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一支能攻善守的民团义军。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今开封市)守将杜充为阻挡金军进攻,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夺泗水入淮河入海,使原处于泗水边的崔镇成为黄河渡口,是乘船从黄河入淮的必经之处,战略地位重要。绍兴六年(1136年),金兵进攻崔镇,刘世勋率义军阻击。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大大激发义军保家卫国的热情,充分利用熟悉的地理环境,发挥本土作战优势,打得金兵晕头转向,寸步难行。岳飞也派军前来增援,一举击溃金兵。刘世勋在战斗中的表现深得岳飞嘉许和器重,便将其正式编入岳家军。此后,刘世勋更加尽心尽职,随岳飞转战南北,打击金兵,不断取得胜利,成为岳飞的爱将。
绍兴十年(1140年),刘世勋参加了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朱仙镇之战。当时,金兵有10万之众,而岳家军仅数万人。金兀术仗着骑兵优势,组织“拐子马”,成千上万的骑兵轮番向岳家军进攻。在元帅岳飞的坐镇指挥下,刘世勋亲自披挂上阵,一面组织士兵用特制的长柄大刀、长柄快斧和弓箭对付“拐子马”,一面带头冲杀,杀得金兵人仰马翻。在战情异常激烈时,刘世勋一会儿集中兵力与金兵正面较量,一会儿正面虚张声势,集中重兵猛击金兵侧翼,痛歼敌人,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法神出鬼没,使金兀术的“拐子马”发挥不了快速进攻的威力,而岳家军则愈战愈勇,最终大败金兵,歼敌两万多人。金兀术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取胜,今已矣!”
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朱仙镇决战中,刘世勋忠勇善战的军事才能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岳飞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帅才,更可贵的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对他更加器重,于是奏报朝廷获准,刘世勋由参谋官晋升为太尉。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当刘世勋跟随岳飞继续收复失地,准备率军北上直捣黄龙府之际,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罢兵回朝。岳飞刚到临安,就遭秦桧诬陷而被投入监狱,交大理寺审理。不久,又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了。
岳飞被害后,岳家军解散。刘世勋日夜悲哀,深感报国无门、回天无力,遂产生归隐之念,辞官返回故里。回到故乡后,他把妻儿老小由老家崔镇接到桃源县城附近居住(今城厢西门外),购置田产,躬耕之余,每日焚香于东岳庙中,在岳飞神像前静座沉思,仿佛与亲密的战友沟通交流。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月二十九日,刘世勋在岳飞神像前坐化,后葬于东岳庙西侧。
乾隆题字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巡幸江南,经过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省泗阳县)时,特地为刘世勋陵墓御笔亲书:“大宋敕封通天彻地刘真君之墓。”随后,御书经镌刻成碑,立于墓前,成为泗阳名胜古迹之一,当地人称之为“刘老墓”。
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时,听到刘世勋的事迹,御笔亲书:“大宋敕封通天彻地刘真君之墓。”经镌刻成碑,立于墓前。从此,刘世勋的墓地,成了泗阳名胜古迹之一,当地人称之为“刘老墓”。可惜御题墓碑毁于“文革”。清代与民国版本的县志均载有刘世勋的事迹。解放前,泗阳境内多处盖有“刘老庙”,供奉刘世勋的塑像,百姓纷纷前往烧香礼拜。每逢干旱无雨,当地群众成群结队,把刘老爷檀香木的雕像,置于八仙桌上,抬着求雨。由此可见,刘世勋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救国救民的神仙了。
刘世勋墓
刘世勋墓位于泗阳县棉花原种场,老泗阳县城(桃源故城)西城垣内侧,立于南宋年间。2005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宿迁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墓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有的碑是2004年4月,刘姓宗族出资重立的。
位于江苏省泗阳县城厢街道向西300米,西门桥北侧河东岸水泥路向北100米。
开放时间为8:00--18:0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5 13: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