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元
明末栾城知县
刘三元(生卒年不详),字聚奎,明末清初平遥县沿村堡村人。明崇祯三年(1630)中举,放任直隶栾城县知县。
人物经历
上任后,他走村串户,实地考察,遍访全县山水民情。访察途中,心存两大疑问:一是所经山川,所有小块田地均荒凉闲置,无人耕种,山区高寒地带,不见荞麦糜谷;二是在田间劳作者俱是男子,竟无一个女子。经仔细盘问,才得知栾城有不准种小块田地,不懂种荞麦糜谷,女人不下地、不织纺的陋习。刘三元分析了栾城的山川、气候等条件,萌生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志,决心使栾城“地尽其利,人尽其力”。回到县衙,他制定了“引进荞麦糜谷宜土耕种、倡导纺花织布家无闲人”的治县方略。
刘三元从家乡平遥带来荞麦,亲手将种植的方法、经验教给县丞、主簿、典史等衙内吏员,然后分里包村,亲教栾城百姓利用荒废的小块田地种植荞麦糜谷。刘三元的夫人也组织工匠自制纺车,亲教妇女纺花织布,使过去沉寂了千年的栾城山乡荞麦飘香、纺车鸣唱、布机札札、笑语串串。没过几年,栾城出现了男耕女织、野无旷田、地尽其利、人尽其力的景象。刘三元还下令抚恤残孤,开谷仓救济贫困,捐薪俸奖善惩恶,备兵械警戒盗匪。栾城从此境安民富,政通人和,一派兴旺。全县百姓感激涕零,甚为拥戴。刘三元在栾城政绩卓异,被擢拔为兵部车驾司主事升户部郎中,外放升迁宁远兵备道。刘三元离任赴京后,栾城人民深念其德,朝夕思之,在县城南门外给他修建生祠一座,并勒像于石,永久纪念。
明崇祯十六年(1643),刘三元在宁远任职时,因父亲去世,回到平遥老家,居家守孝。恰遇清兵入关,统治中原,围攻平遥。刘三元作为明朝遗老,被民众推举为首领,率兵民抗清。失利后逃亡,被迫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如孤云野鹤,周游各地。一日,游至栾城旧治,感慨万千。正遇民众设香火、陈牲礼、张乐鼓,在其生祠前举行赛会。他在人群中正在观望,忽被一位老者认出,跪拜于地。消息一经传开,栾城民众欢腾雀跃,争先恐后地前来叩拜这位日思夜想的曾经的知县大人。自此,应众民恳求,刘三元留栖祠中,由百姓轮流供养。
刘三元成了栾城之民,躬亲民事,与栾城百姓朝夕相处,直至卒于栾城。
参考资料
刘三元治栾.平遥文化网.
勤政悯农刘三元.平遥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08-03 17:2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