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野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副编审
刑野 1950年生,山东省陵县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副编审,九三学社成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辑部主任,内蒙古通志馆馆长,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出版有《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呼和浩特通志》等大型著作多部。本人系《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特约编辑。
详细介绍
收藏履历
邢野收藏的内蒙古各地地方志有两万余册之多,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座内蒙古通志馆。
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新近评选出了10位民间收藏大师。其中,内蒙古通志馆馆长邢野以其丰富的地方史志图书收藏和独特的铃铛收藏引来了不少关注。 所谓“观其所藏,知其所养”,这些特殊的收藏品背后,也蕴藏着一段收藏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藏志原为修志
邢野的第一项收藏是地方志,他收集的内蒙古各地地方志有两万余册之多,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座内蒙古通志馆,并因此获得了“内蒙古首届十大藏书家”的称号。
在邢野家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了紧贴着整整一面墙的书架,里面陈放着内蒙古各地的地方志。他说,这只是他地方志收藏中的1/10而已,之所以把它们放在家里,是因为里面有不少已经是孤本,放在通志馆里实在不放心。
邢野的这一收藏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初,他只是对地方志中记录的历史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很感兴趣。渐渐地,随着对地方文史材料的阅读和自身经验的累积,他开始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官史中没有记载的、内蒙古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个系统的整合。
编史修志
众所周知,编史修志既需要渊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详尽的资料,而这些地方志就是邢野所需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搜集资料,几十年来他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跋涉在各个城镇村庄中。内蒙古的101个旗县他最少的也去过三遍,最多的去过十几遍。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档案局、文史委等部门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几十年的奔波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修志资料,也使他成为地方志的收藏大师。
谈到修志这项他从事了近20年的事业,邢野感慨万千:“一开始遇到的困难太多了,知识储备、时间精力、经济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力不从心。写出的第一、第二本书也无人理睬。”然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坚持修志的决心,知识不够可以慢慢扩充,经费不足就垫上自己的工资,向亲戚朋友拆借……
他说:“官方所记录的历史是有选择性的。风俗民情、婚丧嫁娶、名人要人、奸人妄人、奇闻轶事以及一些正史里不会写出来的重大事件,这些都有记录下来的价值和必要。不要让这些东西随着时间就这么消散了,是我一直以来不曾放弃修志的原因。”
野史通志
孤独而漫长的坚持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邢野的修志工作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在各方支持下,他所编撰的通志数量越来越多,涵盖面也越来越广。 2002年,他以个人的名义成立了内蒙古通志馆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内蒙古地区第一家私人通志馆。建馆以来,他出版了包括《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等在内的“内蒙古十通”系列通志,其内容包含了内蒙古历史的方方面面,为完整地再现一个全面立体的内蒙古作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邢野的通志馆正在编纂一部号称“内蒙古第一书”的内蒙古野史通志,全书以内蒙古的盟市为类分成12卷,总字数达到1000万字。为此,他个人投入了200万元,准备在2008奥运会之前完成。书成之后,将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第一本单独记录地方野史的巨制。
人物经历
从音乐家到“修志匠”
音乐才子
邢野1950年出生于北京市,1957年随父母支边来到呼和浩特。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内蒙古史学和民俗方面的专家还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能演奏十几种乐器的音乐才子。
1971年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呼和浩特市文工团,从事演奏、作曲、指挥等工作。其间,他创作了140多首歌曲、两部交响乐和10部歌剧。作为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又是研究民间艺术“二人台”的绝对权威,曾出版过600万字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等一系列音乐方面的专著。
修志匠
一位在音乐方面已有如此造诣的艺术家,为何要转而去修志?对此邢野给出的答案是:“我一直对民间艺术和各种风俗民情很感兴趣,从事音乐的时候只是收集一些有关民间艺术的资料,后来逐渐变得什么都想接触接触。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就有了把它们分类整理起来的想法。”
于是,他在1983年来到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开始了他19年的“修志匠”生涯。历史、民俗、音乐、文学——广博的涉猎范围为他的修志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对于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他幽默地说:“我并不后悔,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我比搞历史的懂音乐,比搞民俗的懂历史,比搞音乐的懂民俗,还算是占着点优势呢。”
“中国铃王”
除了地方志之外,邢野还有一项独特的收藏——铃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他共收藏了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铃铛,风铃、驼铃、车铃、摇铃……似乎只要是铃铛,就大都能在他的书房里找到。
在这些藏品中远的有3000多年前的青铜铃,近的有手机上挂的卡通铃。由于从事音乐的关系,邢野经常和铃铛打交道,就这样由接触到喜欢,由喜欢到收集,慢慢形成了规模。他说:“铃铛的用途广泛,它在音乐中是乐器,在宗教中是法器,在生产中是工具,在生活中是装饰品。人不分大小、贵贱、民族、国籍,一生中都免不了要和它打交道。大千世界如果没有铃铛会变得很寂寞。我收藏的这些铃铛中很多都经由不同时代的人抚摸过,它们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邢野收集铃铛可谓随时随地,只要看到了喜欢的,就要想办法弄到手。多年来在全国奔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古玩市场淘一淘宝。有时看到喜欢的铃铛,给老婆买衣服的钱也被挪用了,实在没钱了,就拿手表等身上值钱的东西去换。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卖牛奶的人吆喝用的摇铃,但对方说这是吃饭的家伙不肯卖,然而经过他的一番软磨硬泡,铃铛还是落到了爱铃人的手中。“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有时往往还蕴含在收藏的过程中。”那一个个收集铃铛中发生的有趣故事,至今还让邢野津津乐道。
如今,刑野的收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他书房的墙上、书橱里、抽屉里已满是铃铛,为此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来采访时,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铃王”。邢野表示,将来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他很想出一本关于铃铛的画册。
主要著作
音乐作品
歌曲有《咱天下奇闻异事们是革命常识小伙子》、《咱们在塞上游弋》、《天安门赞歌》、《值日生》等140余首;交响乐有《边塞狂想曲》、《走西口》2部;歌剧有《救救她》、《法庭表里》、《第六双脚臃》等10部;音乐配器有《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15部。
文学艺术专著
《吹拉弹唱》(内蒙昔人平易近出书社出书)、《黉舍鼓号队》(内蒙古教诲出书社出书)、《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内蒙古音乐跳舞弹词说唱艺术戏曲通志》、《内蒙古艺术历史资料选编》等8部书,计300万字。还有《神州二人台艺术通典》(600万字)一书,由内蒙昔人平易近出书社出书,已经提名儿评比为内蒙古第九届“5个一工程”奖。
论文、散文、纪行
计有《二人台的形成与成长》、《二人台概括论述》、《辽族音乐考》、《蒙族弹词说唱艺术》、《神州北方鼓与鼓文化》、《内蒙古话剧巡礼》、《登山调音乐概括论述》、《判定处分所志篇目的预设》、《判定处分所文献的网络与打叠整顿》、《民主国第一次修志的患上与掉世界上的奇闻异事》、《内蒙古新方志巡礼》、《呼以及浩特汗青上的今日》、《老绥远》等800余篇,约60万字。
平易近俗、史志专著
《内蒙古别史通览》、《内蒙古通志》、《内蒙古闻人伎人通识》、《绥远通志》、《内蒙古天然灾患通志》、《内蒙古驴友资源通志》、《内蒙古领土资源通志》、《内蒙古平易近俗风情通志》、《内蒙古常识小伙子通志》、《呼以及浩特通志》、《绥远通志》(以上均由内蒙昔人平易近出书社出书)以及《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等十几部,约800万字。 5、其它 本人系《神州各种学科全书》、《神州音乐辞书》、《内蒙古大辞书》等书的特地约请编纂、供稿人;《内蒙古人平易近当局驻京服务处志》、《绥弘远事记》等史志专著副主编;《鄂托克旗志》、《杭彩色锦旗志》、《突泉县志》等史志专著的参谋等。2004年,被聘为呼以及浩特市平易近委“蒙古文化与平易近族故书”特地约请副主编,已经出书第5、第6、第7、第八集聚资金料丛刊,计60万字。30年来,邢野遍世界进程与奇闻异事足内蒙古各盟市旗县并晋、陕、冀、宁,从事平易近俗风情、处所文献与平易近间艺术的汇集打叠整顿与查询拜访研究,网络处所文献2万多册(卷、件)。被评为“内蒙古第一次十大藏书家”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8:44
目录
概述
详细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