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荛论》从名字上看,割草是刍,打柴叫荛,刍荛是指割草打柴的人,引申为草野之人,后来常以刍荛之言为向人陈述意见的
谦词。《刍荛论》的内容从现存的佚文来看,是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议论文。《刍荛论》在《
宋史·艺文志》之后不见著录,当佚于元代。
原文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非独谓府库盈、仓廪实也。且府库盈、仓廪实,非上天所降,皆取(《御览》作「资」)于民,民困则国虚矣。(《初学记》二十四,《御览》一百九十一)
吴之玩水若鱼鳖,蜀之便山若鸟兽。(《文选·魏都赋》注)
萤光增曜于日月。(《白孔六帖》九十五)
贤者之处世,犹金玉之生于沙砾、豫章之产乎幽谷,下不之进于上,则无由而至矣。(《御览》四百二)
凡人之结交,诚宜盛不忘衰,达不弃穷,不疑惑于谗构,不信受于流言,经长历远,久而逾固。而人多初隆而後薄,始密而终疏,斯何故也?皆由交情不发于神气,道数乖而不同,权以一时之术,取仓卒之利。有贪其财而交,有慕其势而交,有爱其色而交。三者既衰,疏薄由生。(《御览》四百六)
夫莠生似禾,钅俞石像金。(《御览》八百十三)
焚林成烟,其似如云。(《御览》八百七十一)
秋风至而寒蝉吟。(《埤雅》卷十一,《格致镜原》九十六,《御定渊鉴类函》四百四十五)
圭玉弃于粪土,铅锡列于和肆,观者以铅锡是真,圭璧是伪。胶之与漆,合而离;烟之与水,离而不合。(《意林》卷六,《锺子刍荛五卷》)
作者简介
《刍荛论》的作者在史书及目录书中有两种观点,一是钟会,一是刘严。《隋志》、两《唐志》、《崇文总目》都认为《刍荛论》的作者为钟会,只有《
宋史·艺文志》中提到其作者为刘严。
钟会,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谋士、书法家,颍川长社人,太傅钟繇少子。钟会年少聪慧。正始中,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后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景元三年,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讨伐蜀国。景元四年以平蜀之功封司徒,并封万户侯。景元五年在蜀中叛乱,被杀,年四十岁。
刘严,史书无传。据《类说》、《说郛》“刘仲卿隐仙洞”条记载:“刘严,字仲卿,汉射声校尉,当恭显之际直谏,被贬,隐迹于此,莫之所终。
写作背景
从《刍荛论》的内容来看,其与当时流行的清谈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汤用彤认为:“汉代取士大都为地方察举,公府辟就。人物品鉴遂极为重要,有名者入青云,无闻者入沟渠,朝廷以名为治,世风亦竞以名行相高,而其声名的来源,则是乡里对人物的臧否。”当时的士人以有名、无名作为品评人物魅力的标准,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了清谈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品评人物的作用,还带有很大程度上的政治意味。东汉末年,社会发生严重危机,政治极其黑暗,加上天灾频至,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东汉名士们痛心疾首,纷纷上书要求铲奸除恶,但是却遭到宦官集团的反扑,对名士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冲击。名士们的终极政治关怀无法实现,于是清谈发展到汉末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清谈与“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相结合,寄情山水,崇尚玄远,进行的多是与政治无关的哲学思辨上的谈论。汉末魏初清谈的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积极意义就是解放了士人的思想,儒家、道家、诸子学说非常盛行,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帷幕,使得士人所创作的作品更加多样化,不仅在内容上多样化,形式也更加开放。宗白华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正是因为精神的自由,使得作者的思想自由发挥,从而产生了《刍荛论》这种类似诸子散文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