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潜蝇茧蜂
茧蜂科切割潜蝇茧蜂属动物
切割潜蝇茧蜂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Psyttalia属。2003年,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室在饲养桔小实蝇(采自漳州)的过程中,获得该寄生蜂,经鉴定为切割潜蝇茧蜂Opius incisi Silvestri,中国新记录种。
解释说明
切割潜蝇茧蜂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Psyttalia属。2003年,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室在饲养桔小实蝇(采自漳州)的过程中,获得该寄生蜂,经鉴定为切割潜蝇茧蜂Opius incisi Silvestri,中国新记录种。是寄生于桔小实蝇幼虫期的重要的单性内寄生天敌,也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寄生于桔小实蝇体内的两种寄生蜂之一。据文献记载,该蜂与Opius humilis Silvestri为同物异名。
分布情况及寄主
分布:该蜂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马来群岛婆罗洲、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美国夏威夷、中国福建(季清娥,2004)。
寄主:Carpomyia vesuviana、Dacus dorsalis、D. latifrons、D. cucurbit
态形态特征
成虫
雌蜂:体长3.2~3.6 mm,前翅长3.5~3.7 mm,触角长4.3~4.5 mm。头部披毛,光滑;单眼呈正三角形排列;复眼大,凸起;上颊短,后头凹陷,后头脊部分缺如;触角48节,丝状;梗节明显;额稍凹陷,无中纵脊,前方具l小窝:正面观,脸稍隆起,具浅的凹陷刻点,上部具一弱的中纵脊;前幕骨陷小;唇基边缘水平,口腔开放;颚眼距与上颚基宽大约等长。前胸及中胸盾片光滑有光泽,中胸盾片隆起,盾纵沟极短,小盾片前沟窄,小盾片隆起,光滑有光泽;中胸侧板光滑,有光泽,具基节前沟:并胸腹节具l条中纵脊,脊两侧具小皱刻点,该脊在中下部分分叉,呈倒“Y”形。翅:前翅翅痣倒三角形,径脉第l段(r1)自翅痣中部稍前发出,径脉第3段(r3)稍弯曲,延伸至翅尖,肘脉第3段仅基部1/3明显,第2肘间横脉痕迹状,回脉(rec)后叉,稍呈弧状;后翅外小脉(pnv)缺如,具后肘脉(cub)。足光滑,腿节相对粗壮,后足基跗节长度短于其余跗节长度之和。第1腹节楔形,中部降起,基部具2条脊,端部有2个凹陷,中间具不规则纵向网被状刻点,两侧光滑有光泽,其余腹节光滑有光泽,各节中间披一横列细毛,第2腹板沟不明显,产卵器鞘较长,是腹部长度的1.1倍。头部(触角暗褐色,单眼区、上颚齿、复眼黑色除外)、胸部(后胸、并胸腹节暗褐色除外)黄褐色:翅透明,翅痣基部l/2浅黄色.端部1/2及翅脉黑褐色;足透明黄色(前、中足端跗节及后足附节暗褐色除外);腹节背面、产卵器鞘黑褐色,产卵器红褐色,见图1-1。 雄蜂:体长3.2~3.4mm,前翅长3.0~3.2mm,触角长5.0~5.1mm;头宽是头长的2.1倍,复眼长是上颊的2.4倍,触角45~46节,脸宽是脸高的1.7~1.9倍,颚眼距上是颚基宽的0.6倍,腹节第1背板长约与宽之半相等,基部侧脊平行,超过腹板长度的1/2,翅痣黑褐色,其余特征与雌蜂相同,见图1-2。
初产卵乳白色,香蕉形。卵长约1.0mm,直径约0.2mm。一端钝圆,孵化后为幼虫头部,一端稍尖,孵化后为幼虫腹部。卵壳薄,卵黄少。未发现卵孔。每雌遗腹卵30~40粒,在卵巢中呈线状排列。
幼虫
初孵幼虫身体透明,蛆状,头端方形,具头壳,宽扁,腹部细小,尾端细尖。体长0.8mm、胸径分别为0.2mm;体色随虫龄增加而加深,后呈乳白色,3龄幼虫头壳退化;临近老熟时虫体充满寄主蛹体,体呈白色或米黄色。
预蛹和蛹
预蛹多为乳白色,可见白色脂肪体,由膜包被,附带幼虫各龄头壳。初化蛹呈乳白色,或略呈淡黄色,蛹体长2.6mm、胸径1.8mm。
个体发育
切割潜蝇茧蜂从卵到蛹期直至羽化,个体发育全过程均在寄主体内度过。在恒温25±1℃、70%RH条件下,个体发育历期21.7~26d,其中卵期1.7~2.3d,平均2.0d;幼虫分三龄,共12.0~14.0d,平均13.1d;蛹期(含预蛹期)8.0~10.0d,平均9.1d(见表1)。另产卵前期为3.0~3.5d,平均3.2d,羽化后成蜂存活15~33d,主要跟产卵频率有关,雄蜂寿命多短于雌蜂。
幼虫期
幼虫为3龄,一龄2.0d,二龄6.6d,三龄4.5d;在恒温条件下,龄期的长短变异较大,与寄主幼虫的大小有关。初孵幼虫体小透明,蛆状,头部骨化,扁平,方而宽,口器位于头盖中央,可伸缩吮吸寄主体内汁液。腹部细小,尾端细尖。其体长0.8mm、胸径分别为0.2mm;消化道已明显,虫体充满脂肪体,寄主幼虫体外可见其黄褐色口器;二龄幼虫半透明状,体形与一龄幼虫类似,但分节明显,共11节,口器变大,大腭弯刀形且尖锐,触角小泡状,表皮开始皱褶;幼虫进入三龄后,大腭退化,虫体较二龄幼虫肥大,体长变短,但胸径增加,分节更加明显,背侧皱褶不断加深,已具神经系统的基本雏形。后期停止取食,寄主幼虫体躯已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壳及残存的表皮。
预蛹及蛹期
预蛹乳白色,近椭圆形。幼虫表皮形成包膜,透过包膜可见蛹的器官芽在逐渐发育。首先是头、胸分开,头部依次出现口器、复眼、触角等,然后胸部出现足芽和翅芽,最后腹部分化;中期蛹体乳白色,各器官已经形成,复眼红色,身体略呈淡黄,体长4.3mm、胸径1.8mm;后期复眼黑色,蛹色进一步加深,多呈黄色,可辨雌雄。临近羽化时,蛹体颜色进一步加深,跟成蜂相差无几,口器可活动,身体刻点清晰可见。
成蜂羽化
成蜂羽化时,寄生蜂用大腭将实蝇的蛹壳咬成一个圆形小孔,经过反复咬嚼直至羽化孔大小适合出蜂时,才将头部和前足伸出。羽化过程大约需20~30min。每个实蝇蛹中只羽化出一头寄生蜂。
成蜂习性
寄生蜂羽化后可立即取食,在自然界靠取食花蜜和露水。成蜂具有较强的正趋光性,所以室内繁殖寄生蜂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合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同时可利用这一习性收集成蜂用于室内试验或今后田间放蜂。
应用前景
寄生蜂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具有主动搜寻寄主能力和野外建立自然种群的优点,在农业增产、增效、控害、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常用于生物防治。
桔小实蝇在我国南方水果产区发生危害越发严重,但国内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却极少。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切割潜蝇茧蜂作为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桔小实蝇种群是可行的,它在降低田间桔小实蝇卵、幼虫和蛹的数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国内外文献报道了桔小实蝇有很多天敌,但从其生活史上看,桔小实蝇一生中薄弱的时期——卵期、幼虫期和蛹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的保护(卵期和幼虫期主要生活在寄主果实内、蛹期在土壤中),除了老熟幼虫准备化蛹的那一小段时间,可能会被鸟类、鸡、蚂蚁等捕食性天敌捕食,蛹期可能会被真菌、寄生蜂寄生外,因此利用捕食性天敌、真菌等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目前防治桔小实蝇主要用低毒农药喷杀、果实套袋等 ,不但会有农药残留、要害、污染环境等不良影响;此外,采用性诱灭雄只能杀灭雄虫,不利于有效降低害虫种群数量,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还费工费时。切割潜蝇茧蜂是寄生于桔小实蝇幼虫期的重要的单性内寄生天敌,不但能寄生被寄主果实保护的桔小实蝇幼虫,达到防治桔小实蝇效果,且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又因该寄生蜂是单性内寄生性天敌,在防治应用上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对寄主害虫数量变动极为敏感,再本身具较高的生殖能力,因此有助于维持害虫物种的多样性,达到长期控制桔小实蝇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开展桔小实蝇寄生蜂的研究,利用寄生蜂跟踪控制危害寄主甚广的桔小实蝇,可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00:39
目录
概述
解释说明
分布情况及寄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