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骨肉
清代曹雪芹曲作
《分骨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即贾探春远嫁他乡、抛别父母时的哭诉之词。整首曲子内容分两层:开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由自身抛别家园之悲而推想父母抛别女儿之哀伤。接着由人生穷达说到悲欢离合,以宽慰爹娘,切莫为女儿的远嫁而牵肠挂肚,伤损残年。整首曲子曲调哀怨动人,以贾探春的第一人称口吻叙述骨肉分离之苦,充满了伤感之情。
作品原文
分骨肉1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2。恐哭损残年,告爹娘3: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4,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5,莫牵连6。
作品注释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乘孤舟冒风雨远去三千,把家园情爹娘恩全抛掉。强欢颜,远出嫁怕有损双亲风烛残年。慰爹娘,别把儿女来思念。
人生穷富古来由天定, 世间离合一向有因缘。从今后, 两地各自求平安,我去了,请不要再挂念。
创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分骨肉这支曲子是揭露贾探春命运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曹雪芹用探春口吻写的曲子。诗中抒发了探春远嫁与骨肉亲人分离之悲愤。探春是贾政小老婆赵姨娘所生,属庶出,为人“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此曲正是这两句诗的注解。
“一帆”两句,是说探春在风雨之中,远嫁海外,与骨肉亲人分离。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现象,而且指探春远嫁时的政治背景,那就是贾府贵族家庭的分崩离析,探春的理家失败。她的出嫁不是在笙歌笑语中出门,而是冒“雨”顶“风”而去,因而情绪悲凉,调子低沉。这就为全曲定下了悲愁的调子。“恐哭”三句是说,远嫁海外是很悲惨的, 但又不敢痛哭,害怕有损年迈双亲的躯体,于是,只能告慰爹娘别把女儿挂念。这三句,有强作欢颜之意,也反映出探春矛盾痛苦的心情。“自古”四句,是告慰爹娘的具体内容。远嫁有如生离死别的悲惨,这对于出身名门贵族贾府的探春来说,只能用命运来解释。人生穷富离合均由命中注定;分别远离请各自多保重。最后两句,是告别时的言词。这两句,是离别语词的反复咏唱。但“奴去也”一声,却加重了分别时悲惨的情调。
探春虽属庶出,但却是封建贵族贾府中仅次于王熙凤的理家能手,被认为是“末世英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曾为整治贾府内的上尊下卑,为保贾家的显赫地位而出谋划策,是小说作者曹雪芹塑造的企图“补天”的“英才”。但是,现实教育作者,使作者赋予她不配有的好命运;使探春“补天”的企望落空,而且远嫁海外,成了生离即死别。作者对探春寄予了过多的同情,使全曲充满了凄凄戚戚的情调。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末世,必然走向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再多几个探春,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曹雪芹对探春的过多同情,正好反映了他的阶级的局限性,而他用“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去解释探春的结局,也说明了作者世界观中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
名家点评
郑州大学教授刘建龙《中华诗词赏析》:情损柔肠,泪蒙娇眼泣血饮恨,哀婉动人。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4 19:5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