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Rosenha
n&
Seligman,199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在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障碍而不能上学或者参加户外活动。同样,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他们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APA,2000)。
诊断标准
DSM-IV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APA,2000)
A.在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个体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表现出至少以下3项以上:
(1)当离开或者预期要离开家或者重要的依恋对象时,反复出现过度的焦虑;
(2)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失去重要依恋对象,或者担心重要依恋对象会被伤害;
(3)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发生不幸的事件,并因之导致和重要的依恋对象分离(例如,走失或者被绑架);
(4)出于对分离的恐惧,持续的不情愿或者拒绝去学校或者其他地方;
(5)持续和过度的害怕、不情愿处于以下情景:独自一人,或者没有和重要依恋一起在家,或者在其他场景但没有重要依恋对象的陪伴;
(6)持续的不愿意或者拒绝在没有重要依恋对象在旁的情况下睡觉,或者不在家睡觉;
(7)重复做主题为分离的噩梦;
(8)在和重要依恋对象分离或者预期分离的时候,反复出现躯体症状(譬如头痛、胃痛、恶心或者呕吐)。
B.这种困扰的持续至少4周。
C.这种困扰出现在18岁之前。
D.这种困扰造成了临床上的显著痛苦,或者造成了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损害。
E.这种困扰并不唯独出现在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以上困扰并不能更好的被伴随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所解释。
早期发病:发病时间在6岁以前。
案例
患儿,男,2岁,活泼可爱,从出生后就受到妈妈的特别宠爱,一直由妈妈亲自抚养。一个月前因为妈妈要上班了,所以只得把他送入托儿所。从入托儿所的第一天起,患儿就哭闹不停,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不让妈妈走,在托儿所里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着吵着要妈妈,老师怎么哄劝都没有效果。下午,他常常站在托儿所的门口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回到家里,总是跟着妈妈不放,害怕妈妈离他走开。晚上睡着后还常常惊叫”妈妈!”“妈妈!”
(引自翁晖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