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沂入沭水道
淮河流域沂河分洪河道
分沂入沭水道,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河的分洪河道、沭河的支流,是建国后新挖的一条人工河道,其作用主要是分泄沂河洪水入沭河。起于山东省郯城县彭家道口分洪闸,东南流,穿临、郯边界,继流向东南,在临沭县前河口村南大官庄枢纽,分入老沭河、新沭河。按4000立方米/秒设计、5000立方米/秒校核。1974年8月14日分泄沂河洪峰流量达3180立方米/秒。长20.24公里,区间支流流域面积256.1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分沂入沭水道,长20.24公里(一说19.5公里),进口处在郯城县刘道口村北、沂河左岸,建有彭道口分洪闸。东南流,穿临、郯边界,在韩家埠东入临沭县境,区间支流流域面积256.1平方公里。其中左侧有黄白沟(总干排)汇入,汇水面积170平方公里,在黄庄穿越该水道底入总干排水沟,也能通过抢排闸进该分水道。继流向东南,在临沭县前河口村南入老沭河,建有大官庄枢纽,可向东分洪至新沭河
水文特征
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是导沭整沂工程的扩大和继续,工程完工后,分沂入沭水道达到4000立方米/秒,新沭河扩大到6000立方米/秒。如遇1957年型洪水(分沂河洪水3180立方米/秒)可将63.7亿立方米洪水东调入海,占沂沭河洪水总量的86.8%,腾出骆马湖,新沂河部分蓄、泄量以承泄南四湖来水。工程完成后,鲁南、鲁西地区和江苏徐淮地区3000万亩土地可大大减轻洪涝灾害。1974年8月14日分泄沂河洪峰流量达3180立方米/秒。
骨干工程按五十年一遇洪水(沂河临沂站为160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站为6960立方米/秒)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沂河临沂站为190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站为8090立方米/秒)校核。支流治理的标准为十年一遇洪水除涝,二十年一遇洪水防洪;排水站排涝标准为五年一遇,三日降雨三日排完。
主要支流
分沂入沭水道的主要支流是黄白沟(总干排水沟上游)。黄白沟,源于临沂市白墩,经黄庄穿涵入总干排水沟,也能通过抢排闸进该分水道。长6.9公里,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4250万立方米。
总干排水沟,为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时期人工开挖的排水沟,始挖于1971年。起自黄白沟入口,流经黄庄、曹庄、朱村、后河口,至前河口村西入老沭河。全长8.7公里,流域面积87.3平方公里(一说全长14.63公里,流域面积342.6平方公里)。支流有黄白沟、华大沟,均系人工开挖而成。
治理开发
工程背景
沂、沭河上中游地区,为山东省内降水最丰沛的地区之一。历年雨季降水量最多1012.6至1229.3毫米,最少129.5至341.2毫米。全区一日最大降水量154.6至339.4毫米。1970年7月23日蒙阴降雨339.4毫米。
沂河原名“沂水”,是临沂地区内最大的山洪河道。自北至南纵贯全区。流域地理坐标北纬34°23′~36°20′,东经117°25′~118°42′,沂源、沂水、沂南、临沂、蒙阴、平邑、费县、郯城等县全部或大部皆属沂河流域。流域最上游以鲁山背斜与淮、弥河分水,东以沂山背斜余脉与沭河分水,地形西北高,向东南部倾斜,自河源至东汶河口,大部为山区,海拔高程300至800米;斜午、青驼、茶山西北多为低山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200至400米之间;蒙山前半程以南地势变缓向平原过渡,在临沂城北与其支流祊河汇流后进入中游临郯苍平原。平原坡缓1/3000-1/2000。沂河历史上最大洪水发生在公元1730年8月2日,沂水县许家湖乡赵家楼段推算洪峰流量17500立方米/秒;临沂市西朱汪段推算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9日,临沂站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峰,流量达15400立方米/秒。沂河下游古时原入泗河,泗入淮河,1194年黄河夺淮,沂河遂无正规入海通道,因此对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很大。
流域下段自古水旱灾害频繁。从清初到新中国建立前的300余年间,有文字记载的水、旱灾害即达94次,平均3年1遇。每至重灾之年,“百姓离乡背井,逃荒要饭”,以至“饿殍遍野”、“人相食”。1730年(清雍正八年),莒县沭河漫溢,“东至屋楼,西至浮来,接连四十里,平地深渊,……淹死五六千人”。1937年(民国26年),沂水县沭水村被洪水冲走287人,后只找回130具尸体。临郯苍平原水灾更重,当地民谣曰:“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四大哨,捎带旧邳州”。区内有400多万亩涝洼地,只能种高粱、穇子。北部山区每遇旱灾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为治水患,历代有识之士,多有水利之举。相传大禹曾在郯城一带“凿马陵以疏沭水”;清乾隆时江苏巡抚陈宏谋亦曾上疏建议凿开店头岭引沭水入海以减下游水患。但在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借兴利榨取民脂民膏者多,真正为民兴利除害者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实施了导沭整沂工程和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
河道建设
分沂入沭水道是自郯城县刘道口村北沂河左岸向东南至临沭县大官庄西老沭河开挖的一条泄水道,将沂河洪水向东泄入老沭河。分沂入沭水道长19.5公里,于1951年4月开工,至1952年7月结工。按临沂城附近二十年一遇洪峰6000立方米每秒时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入沭河,设计河底宽98-206米,口宽106-223米,地面以下挖深2~2.5米,堤距260-410米。同时挖排水沟27.3公里,筑村庄围埝6.3公里,建桥涵10座。完成土方419万立方米,开石0.9万立方米,实用工日300万个,支付工资(小米)593万公斤。当时由于资料不足,计算不准,1953年当临沂洪峰6000立方米每秒时,仅能分洪405立方米每秒,不到设计标准的一半。
导沭整沂后,鉴于分沂入沭水道未能达到设计标准,1954年对分沂入沭水道又作了扩大设计,即当沂河在临沂城附近6000立方米每秒时,除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外,并汇主要坡水黄白排水沟流量132立方米每秒、朱村至大哨排水沟流量78立方米每秒。当临沂城洪水8500-9200立方米每秒时,相应分洪1565和1730立方米每秒入沭河。由陆沂专区施工。1955年完成部分水道扩大开挖及黄庄、朱村、后河口3处护岸,改建大墩、韩埠两座涵洞,增做小墩块石铺路等6处工程。1956年完成全部水道扩大开挖及大墩、黄庄两座漫水桥、益新公路石铺路、进口处护岸、黄庄和大哨两座涵洞跌水,禹王城石铺路等7处工程。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15万立方米,砌石1.1万立方米,混凝土756立方米,工日375万个,国家投资446万元。水道进口河底高程56米,末端高程47.5米,河槽成复式断面,底宽100~160米,地面以下挖深2.5米左右,堤距280米左右。分沂入沭水道工程自1956年扩大完成后,经14年分洪,当1957年临沂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时,最大分洪流量3180立方米每秒,达到设计要求。
1970年6月,为了扩大沂河、沭河洪水东调水量和解决南四湖的洪水出路,决定兴办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1971年水电部批准该工程,8月13日成立“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东调工程指挥部”,11月16日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开工,主要工程项目有分沂入沭扩大开挖,建彭道口分洪闸,新沭河扩大开挖,建大官庄新沭河泄洪闸等。分沂入沭扩大工程共20.2公里,河道设计流量4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5000立方米/秒;新沭河扩大按6000立方米/秒设计,7000立方米/秒校核。分沂入沭自沂河分流口起,循原河拓宽加深,分洪入口河底高程为53.48米,出口处为46.00米,河底宽200~336米,河底加深1~2米,挖河结合筑堤,堤顶高出校核水位1.5~2.0米,堤顶宽6.0米,内外坡度1:3。1972年1月,郯城县成立“东调工程指挥所”,3月10日开始参加东调第二期工程施工。分沂入沭扩大工程,由临沂、郯城、苍山、费县、沂水五个县施工,郯城县参加民工1700人。
至1981年底因国民经济调整而暂停缓建。工程停缓建期间,淮委于1988年至1990年安排沂、沭河应急工程经费839.14万元,进行沂、沭河培堤30.54公里,护险4.2公里。
1995年3月10日,按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分沂入沭及调尾工程施工,拉开了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复工的序幕。至1997年6月,分沂入沭及调尾工程基本完成。
河道治理
2007年12月12日,水利部下达《关于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分沂入沭扩大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水总〔2007〕535号)。分沂入沭治理范围为彭家道口闸下至新沭河泄洪闸上,河道长20.572公里。按50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进行治理:分沂入沭河道段设计洪水流量为4000立方米每秒;大官庄枢纽广场设计洪水流量为8500立方米每秒。
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是: 大官庄枢纽广场和新沭河泄洪闸以上开挖工程长1.92公里;分沂入沭河道切滩工程长9.9公里;复堤工程长10.348公里;兴建拦河坝防浪墙1.75公里,裹头防浪墙0.88公里;护坡4处长2.86公里;护滩6处长3.91公里; 拦河坝、裹头、右堤连接段0.763公里;新建韩家埠排水涵洞1座、维修加固14座;新建沭河固沙坎1座;新建防汛道路38.754公里;改建大墩、韩家埠、后河口交通桥3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分沂入沭扩大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2845号),核定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为16494万元,其中中央安排水利建设投资11140万元,山东省安排5354万元。
枢纽工程
分沂入沭水道的控制性工程,主要包括上游的沂河分洪枢纽,即刘道口节制闸和彭家道口分洪闸。下游的大官庄枢纽。
分沂入沭水道进水口——彭家道口分洪闸,位于分沂入沭水道进口郯城县彭道口村西北,于1972年春季开工,先后组织了沂水、临沂两县和省水利安装队、地区水利安装队进行施工,至1974年6月竣工。该闸设计流量4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5000立方米/秒。上提式平板钢闸门,共19孔,净宽10米,10×7.5米钢质平板闸门,直升,机架桥宽4.4米,交通桥宽4.8米、汽-10设计,引水段长45米,闸底平,墩长13.5米,消力池25米。全长227.4米。1980年5月经临沂地区行署批准,设立刘道口管理所管理此闸,隶属临沂地区沂沭河管理处。
大官庄枢纽新沭河泄洪闸,临沭县大官庄村西分洪道末端,新沭河进口处。18孔,净宽12米,闸长241.5米,总宽216米,钢筋砼结构,12×9.5米弧型钢闸门,墩长24米,宽1.5米,机架桥宽4.8米,交通桥宽7米,按汽-13设计。
人民胜利堰节制闸(老沭河进洪闸),位于临沭县大官庄村西分洪道右岸,1993年11月10日开工,1994年5月底建成投入运行。工程总投资5008万元。设计流量2500立方米/秒,设计闸上近期水位54.66米,闸下水位52.77米,设计闸上远期水位57.07米,闸下水位52.77米;校核流量7000立方米/秒,远期闸上水位57.07米,闸下水位53.34米,闸底高程47.0米,闸顶高程56.5米,总宽93.6米,全长181.5米,共8孔。闸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为开敞式,闸孔净宽10米,工作闸门为弧形钢闸门,尺寸为10×9.5-9.0米(宽×高),采用2×400千牛QPQ型后拉式卷扬机启闭。检修门为10×1.5×6-9.0米分节叠梁平板钢闸门,启闭机为单梁悬挂移动,2×50千牛。闸上设交通桥,按汽-15设计,挂-80校核,宽7﹢2×0.75米,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每块板长11.96米。检修桥位于交通桥上游,桥面宽2.0米。闸两侧各建有四层框架结构桥头堡。上游铺盖长64米(浆砌石42米,混凝土22米)。下设钢筋混凝土消力池,长29.2米,下接浆砌石海漫57.8米。启闭机房位于交通桥下,左侧设中控室。
分沂入沭调尾拦河坝,是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整个东调南下工程规划设想,统筹解决鲁南、苏北洪水出路的关键性工程之一。位于临沭县县内曹庄东南2.5公里的沭河河道上,与大官庄闸相联,其主要作用是在汛期行洪时,从沂河向沭河分洪,以削减沂河下游的洪水压力,使洪水向东进入新沭河东去入海。1995年3月开工,1997年11月建成投入运行。拦河坝全长1600米,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1米。坝顶高程为58.2米,坝顶宽6.5米。内外坡比均为1∶3,内坡为浆砌石护坡,外坡为草皮护坡。近期蓄水位52.5米,一次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总蓄水量4500万立方米;远期蓄水位55米,一次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一年总蓄水量1.5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929万元。
人民胜利堰及拦河大坝。为把沭河大部洪水东调入海,在临沭县大官庄北沭河上建拦河坝、溢流堰,迫使洪水东调入新沭河。当大官庄洪峰4500立方米每秒时,溢流堰下泄1700立方米每秒入老沭河,2800立方米每秒经新沭河入海。拦河坝长1750米,坝顶宽8米,最大坝高10.7米,1952年2月动工,在汛前与溢流堰同时竣工。溢流堰1951年11月开工,1952年5月16日建成。结构形式为欧基式条石堰顶,堰顶宽75米,堰顶至消力池底5.2米,在落成典礼时,命名为人民胜利堰。
工程效益
1974年8月14日,沂、沭河同时发生大洪水,沂河临沂站洪峰达106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站洪峰达5400立方米/秒(沭河上游决口68处,如不决口,估算洪峰可达7320立方米/秒)。彭道口闸于14日2时至5时开闸分洪量达3180立方米/秒,通过分沂入沭水道入老沭河。新沭河14日3时至15时,分洪量达4250立方米/秒,占沂沭河洪水总量的80%,比东调工程未实施前增加东去洪峰1100立方米/秒,减轻了临沂、郯城、临沭和苏北的洪涝灾害,也减轻了新沂河、骆马湖的洪水压力。部分治涝和灌溉工程也初步发挥效益。临沭县沭河东岸的牛腿沟,治理前经常发生涝灾,1970年7月一次降雨100余毫米,造成9万亩庄稼受灾,7万亩绝产。初步治理后,1974年8月13日连续降雨300多毫米,洪水在两天内即全部排完,使当年庄稼获得大丰收。当地群众说:“过去三种三不收,全怪牛腿沟;现在治了牛腿沟,年年大丰收。”刘道口枢纽北灌区临沂市的姜墩电灌站1978年建成后,浇地1.5万亩,加上东调工程对支流的治理,使灌区的土地由治理前的“黑土涝洼茅草荒,十年有九年不打粮”的状况变成“涝能排,旱能浇,黑土地里种水稻”的高产稳产田。
1995年,全部整治工程完工后,沂、沭河洪水第一次按照人们的意志,两河并一,实现了沂、沭河洪水就近东调入海的夙愿。此后,如再遇1957年型洪水(沂河临沂站洪峰达154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站洪峰达4910立方米/秒),该工程可东调入海洪水63亿立方米,占沂、沭河洪水总量的86.8%,从根本上保证沂、沭河和南四湖的渡汛安全,为鲁南、苏北和鲁西南约6000万亩土地排涝创造了条件。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7 17:05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