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带有的电,其多寡上的数量叫电量,由其能量和力的作用表现出来,故以此来量度的。电子和质子是最小的带电物体,所以其电量是电荷的基本单元(量子),用e表示,其值已为密立根测出。因为这电荷的量子可以是任何的分数值,所以是个变量,而非常数!这电荷的微粒子是恩格斯说的以太质点,是最微小的和绝对电中性的,因而丧失了分割它的手段,它便是古希腊的原子,亦即是永远测不到的希格斯粒子!
解释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公布,在
劳克林电荷研究理论验证试验中,发现产生电子噪声的电荷可以是任何分数值。该院称,这一无法解释的现象将触发世界范围物理学家的好奇心。[1]对此,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可以解释的!之所以认为无法解释是因对电荷的本质尚不清楚,这里所以要先把电荷的本质说个明白。
电荷的本质
书本上说,异质物体相摩擦而吸引轻的物体时,便说它带有了电(即电荷)。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一种微弱引力之表现,这微弱的引力只是它自身并非即是电,那施出这微弱引力的东西才是所谓的电。力和能量都离不开物质,此外还离不开它的运动,譬如大气不流动而成风无其能量和力的作用。据此来判断,具有能量和作用力的电,应是像风和流水那样的一种特殊的流体!它所以并非仅为一种运动形态或特殊的力。它不是由普通的分原子构成是其特殊的所在。
物质要为连续的大块不由分立的微粒构成绝不可能,粒子带有的电叫电荷,它不由普通的分原子构成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根据古希腊的以太说、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论和恩格斯的以太质点说,可以判断:电即是流动的以太、带电的粒子都是微观的电之旋涡、粒子带有的电则是由以太质点构成的!带电粒子之所以带电和具有自旋,均因其之为电的旋涡。
量子和原子化
粒子带有的电,其多寡上的数量叫电量,由其能量和力的作用表现出来,故以此来量度的。电子和质子是最小的带电物体,其电量所以是电荷的基本单元(
量子),用e表示其值已为密立根测出。这电荷的量子因可以为任何的分数值便是个变量而非常数!这电荷的微粒子因是恩格斯说的以太质点,由于它之最最微小和绝对的电中性而丧失了分割它的手段,它便是古希腊的原子而即是永远测不到的希格斯粒子!因此,电荷的多寡不是单一地量子化的,而是量子和原子化的!要是单一地量子化,电子的电荷e将是个不变的常数,不可变为任何的分数值。反过来推论,电子的电荷e因可变为任何的分数值,说明电荷的量值是量子和原子化的,而非单纯的量子化!
原理
粒子的电荷之随温度变化
电荷中的原子(即以太质点)密度越大,因含有的质量越多其动能性质的能量越高作用力越强。电荷的量子(即电量e)因同其内以太质点的密度及其质量成正比,电子的电荷所以是:
e = mec2 (3-1)
式中的me是电荷的质量c是光速。
电子的
电荷因同其内以太质点的密度其及质量成正比,在不同的环境中这电荷内的密度和质量变化时,电子的电荷要有相应的变化。连“真空”中也有温度说明其内有热的存在!这热所以既不是分子运动又不是
麦克斯韦的电磁波,而是为特殊流质的电磁本身。其温度则是这电磁之动量性质的压强而同带电粒子的电量相当,而不是英国布莱克说的热量。这温度的梯度所以同电场相当,而有电流效应。因此,空间中热密度愈大而温度愈高,处在其中的电子之电荷在不同的部位分别吸收、折射和反射了这空间中的热时,便相应密度愈大而温度(压强也即电量)愈高。这是电子和所有带电粒子的电荷都要随温度而变的原理。电子的电荷因这样要随温度而变,前面的公式(3-1)便要写成:
e = KTmeC2 (3-2)
按此公式,电子的电荷就不可能单一变小,还必有变大。变小是小于1的分数值,在低于常温的条件下产生;变大是大于1的分数值或整数,在高于常温的条件下出现。均可用实验去检验的。
由来
因是电的旋涡而带有电和在恒自旋转的电子,其正面向左旋转着向左移动的话,其反面是向右旋转着向右移动的。在其不规则的热运动中,电子的视面(正面反面)和旋向是混乱无序的,它们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左旋的要向左漂移,右旋的要向右漂移。这二者朝相反方向的漂移其电荷便形成异名电流。因此通电
导体中的电流不是单向的,必并列着两相反方向和等量的异名电流。这异名电流因相斥,同荷载着它的电子一起分别居在导体上下、左右对立的两侧。也正是这异名的电流,“在火花放电中两金属电极之间真正有金属质点交互跳跃过去”,这电流的双向性,也是德国的
费希纳和
韦伯之观点。
在外
磁场作用(扰动)下,导体内异名电流中部分的载流子(电子)被横向偏转出的结果,导体两侧之间会产生一横向电场之现象,叫
霍尔效应。这异名电流中被偏转于横向的电子越多,其内的电子及其电荷越少越稀,随之出现的横向电场则越强。
粒子的
电荷因要随温度变化与其成正比,而电子噪声与电荷单位成正比,电荷越小噪声越弱,所以越小的噪声依赖越低的温度!即温度越低电子的电荷越小所以由它产生的噪声越小。因此科学家先后发现1/3、1/5与任何分数值电荷,应是先后用较低与更低的温度去扰动的产物,都是低温减小了电子的电荷之结果,而不是其科研人员的猜测——或许产生于奇数分母分数电荷间的“协同交感”效应。
以上便是本文对分数电荷的解释。
推论
其一,如前所述,电荷是量子和原子化的而非单纯的量子化。这样,光子因是带电粒子相撞掉的一小份电荷(参看笔者前篇),所以光也是量子和原子化的。一个个光子是光的量子,这光子中一个个的以太质点,则是光的原子。此外,物体的场因都是其电荷占有的空间,同样是量子和原子化的。
沈致远先生说:“量子场论一次量子化还不够,再来个二次子量子化“这二次量子化是不是化到了场的原子上呢?其实,普通物质也是量子和原子化的,其量子是普通的分原子,其真正的原子亦是以太质点。正是这普遍的量子和原子化,是自然界必有的统一性!因有这统一性,如今因当它宝贝而已泛滥成灾的量子理论,是建立在“
波粒二象性”上面而错误,又未认识到普朗克常数是原子而不完善的理论。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建立在虚构的“波粒二象性”上面,废掉这波粒两象性而用电磁辐射的量子和原子化来描述,黑体辐射的公式应有比
普朗克公式简明得多的存在。它要把光子的频率改为光子的动能或与此相关的物理量,因光子的能量是它的动能meC2。
其二,电子噪声与
电荷的单位成正比,这电荷的大小则与温度成正比。所谓的“微波背景辐射”因发现于电子噪声,它也必同温度成正比。这样,就在地球上,南北两极与赤道间的温度因有较大的差异,而非各向同性的,这两处的电子噪声就应有较大的差异而应可测的。要是测出了这差异,还能把这各向异性的电子噪声归结为“微波背景辐射”吗?其实,太阳附近的温度远比
冥王星附近的高,这两处的电子噪声同样要有较大的差异。这各向异性是普遍而不限于
太阳系。
分数电荷 - 参 考 文 献
[1]《以色列电荷研究有新发现》《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0.7:80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译本88、89页
[3] 沈致远的《物理三问》《科学》杂志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