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约
北宋判太常寺
刁约(994—1077),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少卓越刻苦学问,能文章,始应举京师,与欧阳修、富彦国声誉相高下。天圣年间登进士第,不治产业,宾客故人,常满其门。善书。卒年八十余。
简介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施注苏诗》卷一三作天圣二年进士),为诸王宫教授,宝元中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又并为集贤校理。庆历四年(1044年),坐苏舜敛进奏院祠神饮酒事,出为海州通判。皇祐中为开封府推官。嘉祐初出使契丹,回朝后改判度支院。嘉祐四年(1059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后任判三司盐铁院、提点梓州路刑狱等职。英宗治平中出知扬州,移宣州。熙宁初(1068年)判太常寺,告老回镇江。
刁约为人忠厚,在京师任官时,宾客无少长,均热情接待。他从不登权要之门,在40年间均周旋馆学,时人称他为刁学士。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王存、苏轼等对他都很敬爱。
刁约回镇江后,修葺自家的园林住宅,取名藏春坞。据传遗迹在范公桥东,即今镇江市区丁家巷一带。坞西临水,建有逸老堂,在小山阜上种了许多松树,称做万松冈。刁约曾作诗纪念,诗云:“城南已葺藏春坞,溪侧方营逸老堂; 岭上万松山径合,江中千稻一丘黄”。刁约在此度过晚年,享年84岁。
刁约与苏轼
苏轼熙宁七年 (1074) 正月至六月曾到常润赈灾,在润州逗留期间与刁约过从甚密,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先后陆续留下了与刁约有关的诗11首。熙宁十年(1077),刁约去世,苏轼在徐州任上有《哭刁景纯》。元丰二年 (1079) 三月,苏轼赴湖州任途经润州作有《祭刁景纯墓文》。
刁约使契丹
作品原文
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押燕(1)移离毕,看房(2)贺跋支。饯行(3)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皆纪实也。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贺跋支,如执衣、防閤(4);匹裂,似小木罂(5),以色绫木(6)为之,如黄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肫(7)子而脆。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契丹语入》
作品注释
(1)押燕:主持宴会。指契丹为使者刁约设宴。
(2)看房:指护卫使者住处。
(3)饯行:指设宴为使者送行。
(4)执衣、防閤:官员的役人。唐代在京文武职事官皆有防閤(从事护卫斋阁等),州县官及在外监官皆有执衣(以随从执笔砚等)。
(5)罂:小罐。此指契丹人宴会上用的小木罐。
(6)色绫木:一种纹理像绫纹的木料。
(7)肫(tún):亦写作“豘”、“豚”,小猪。
原文翻译
刁约出使契丹,戏谑地写了四句诗:“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四句诗记录的都是实事。移离毕,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国的执政官;贺跋支,如同中国官员的役从执衣、防閤;匹裂,是一种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绫木制造,看上去有如用黄漆漆过;貔狸,是一种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兽,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谷物,又贪吃肉,契丹人以之为珍贵的肉食,味道像小猪而肉更脆。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1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