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替代战略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
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是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简介
出口替代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
初级产品的出口。该战略是根据国际
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
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种以出口鼓励作为经济动力的发展模式,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其优点是比较显著的。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国家,大都取得了实绩优良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一事实成功地推翻了传统的工业发展只能通过
进口替代来实施的观点。
特征
出口替代战略是指
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这些国家的经济一般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经济,即一部分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
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
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此后,极少数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产业,力图在高科技产业产品的世界
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措施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给出口企业提供减免出口关税、
出口退税、
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出口保险等,目的在于降低出口成本,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出口
竞争能力。
②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利生产贷款,优先供给进口设备,原材料所需外汇,大力引进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建立出口加工区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创汇能力。
关键
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在本国的
比较优势发展
相关产业,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及时进行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在第一个阶段,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扩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此时应当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这一战略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措施:
一是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增加补贴等;
二是对出口企业需从国外进口的
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等实行减免税、放宽
进口配额;
三是使本国
货币贬值以降低本国出口商品以
外币计算的价格,增加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施这一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一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中。由于国际竞争压力对国内企业形成了有效的激励,促使国内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济管理、开发新技术、培训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近20年来,几乎所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出口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亚洲“四小龙”、东盟等。但这并不足以证明
出口导向战略的完美无缺,通过对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与出口的关系比较,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表现出随着积累出口量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
结论
出口导向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
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需求有限,随着更多的
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贸易战略,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发达国家的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经济开放度提高
实行
出口导向战略使一国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国内经济容易受到
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如
汇率、利率、
贸易条件、债务条件的变动和
国际游资的袭击等。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市场体系不够发达,监督和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缺乏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一旦危机发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保护措施
出口导向战略也需要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
资源配置效率。
利弊
在一个资金、技术缺乏,市场狭小和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的不发达经济中。选择
出口导向型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
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压力;可以在
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
规模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
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可以通过外部市场的开拓,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不仅为国内的剩产品或闲置生产资源找到了出路,还扩大了就业量,等等。实施
外向型经济的上述种种优越性,基本上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
首先,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
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
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
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产品生产达到
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另外,小国的失业劳动力、
剩余产品、闲置生产资源的数量相对于大国而言都比较小,只要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而大国则不然,其庞大的国内市场足以支撑任何一种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如美国,中国等大国,其国内供给满足其国内需求的程度较高,无需过分依赖于国外的市场需求;其次,相对于小国而言,大国面临数额巨大的失业劳动力、剩余产品等问题,即使有较大的出口增长,也只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其次,依赖大量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会增加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从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无论是
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将出口作为经济的发展动力的话,最终可能会降低甚至丧失本国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免疫力”,从而更易受到外部市场的摆布,这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危害性是很大而且显而易见的:
首先,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受制于其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决定了即使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实行了全面的对外开放,其水平和层次也不会很高,这必然会降低其在开放中所能获取的
比较利益;其次,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不平等的贸易地位将使之获利较少甚至无法获利,并且其
贸易条件将不断恶化,从而使这些国家在对外开放中陷入
比较利益的陷阱而无力逃脱;再其次,
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施,容易使许多跨国公司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替代活动”中,很容易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所有权、销售权和管理权落入其强有力的控制之中,这非常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和起飞,并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对一些跨国公司失去控制力的情况下,危及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第三、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作用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亚洲一些国家实施
出口导向型战略,并取得较大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些国家所奉行的出口导向型。是以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又是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为重点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西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逐步退出其市场,这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将大量传统产业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正好适应了其市场上传统产品不足,需要填补的要求;另外,20世纪80 年代之前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较少,传统产业的市场还未饱和,因此,相对于没有实施该战略的国家而言,少数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就很容易从相对较大容量的传统产品市场中获益。
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
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增多,并加入传统产品的生产行列,这时,所有实施该战略的国家就不仅要面临来自
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对手的竞争,还面临来自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就使得其出口增长下降成为必然,并且在竞争中,发展中国家为了赢得并不丰富的市场,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的价格竞争,结果只会恶化其出口结构,进一步降低其
比较利益,这最终是不利于其产业
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的。此外,发达国家还实行种种贸易保护措施,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品很难打进国际市场,即使进入,也会因发达国家各种名义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丧失其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假如为促进出口,一国的
出口补贴力度太大的话,又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负担,出现企业受益而国家损失的局面。
最后,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会改变出口国的区域经济结构,结构可能会朝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替代的一个出发点,本身是想借用“国际经济大循环”,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纠正和消除落后经济中的“二元结构”的偏差,以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如果该战略的实施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而不是缩小时,贫富分配不均出现
两极分化时,反而会使该战略的实施结果违背其初衷走向反面,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
拐点
2012年对中国和世界而言是一个机遇之年。虽然欧美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发酵使得全球经济复苏态势缓慢,但债务危机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并不是致命 性的,公共部门负债并不是经济复苏的决定因子。对于欧美债务危机,我们应该用更加宏观和开放的角度来审视。同理,对于2012年中国经济的总结以及对 2013年经济情况的预期,应当建立在对于欧债危机的理性解读之上。
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大规模制造业领域出现了调整趋势。调整 产能过剩,寻找新的投资领域。第二,中国的出口企业开始回归国内市场。出口企业的观念发生变化,中国的优质和超大规模的市场特质被中国企业发现。第三,企 业家资源在重组。在大规模的制造领域里,过去企业追求做大做强,而现在,经过2012年这场大变革,中国企业家团队开始重新认识投资的方向,寻找融资的途 径。第四,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在国内的社会融资当中,来自于银行、工商企业的信贷不再占据社会融资的主要部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得货币与资源 在连接当中,通货膨胀的水分变小,而经济规模仍保持不变。第五,国内的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产业取得了突破。过去人们不知道服务产业里会有工业类产品,而现在 有些企业真正实现了服务产业与工业制造车间里一样的流程,服务业产业群因此有了升级的可能性。在我看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