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蝙蝠(学名: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是翼手目、大黄蜂蝙蝠科动物。是世界上最小的
哺乳动物,这种蝙蝠在1974年才被发现。体长为29-33毫米,前臂的长度为22-26毫米,成体的体重在1.7-2.0克之间。它们身体呈黑色或褐色,头顶有一对非常大的耳朵,它们的鼻子很有特点,平且有点向上,近似猪鼻,所以亦称猪鼻蝙蝠。
物种学史
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
形态特征
大黄蜂蝙蝠的体型大约仅有一只
大黄蜂那么大,因此得名。这些蝙蝠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
哺乳动物之一。体长为29-33毫米,前臂的长度为22-26毫米,成体的体重在1.7-2.0克之间。它们还有一双小眼睛,大部分被皮毛遮住。大黄蜂蝙蝠有28颗牙齿,其中包括相对较大的门牙。下切牙又长又窄。大黄蜂的上体可以是两种不同的颜色:棕红色或灰色。蝙蝠的下侧颜色较浅,而翅膀和腿之间的膜,称为尾侧膜,颜色则较深。
大黄蜂蝙蝠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大黄蜂蝙蝠没有尾巴,即使它们有两个尾骨。它们的尿道相当大,鼻子像猪一样,大鼻孔之间有一个很宽的鼻中隔。它们还有9-10.2毫米长的大耳朵。耳屏大约是耳朵的一半大小。雌性有两套乳头,一套在胸部,另一套在阴部。耻骨区的乳头被认为是退化或发育不全。雄性的喉头底部的腺体肿胀。大黄蜂的翅膀又长又宽,很适合在空中盘旋。它们的拇指上有爪。后脚是窄而细长的。大黄蜂蝙蝠的头骨很小,有一个大的膨胀的球形脑壳,没有人字峰、眶后突和枕上脊。在两种性别中,都可以看到矢状嵴,这是一块沿着头骨顶部中间向下延伸的骨头。颧骨是面颊的弓,被描述为细长但完整。
栖息环境
大黄蜂蝙蝠喜欢在靠近洞穴顶部的石灰岩洞穴中栖息取暖。竹林是它们觅食的栖息地。大黄蜂蝙蝠通常在森林的上部树冠中觅食。栖息高度为海平面至海拔500米。大黄蜂蝙蝠的身体完全适应了它在泰国和缅甸黑暗石灰岩洞穴中的生活方式。它的皮毛短而浓密,呈现出从灰棕色到红棕色的色调,与栖息地的岩石裂缝无缝融合。这些洞穴的温度和湿度稳定,为蝙蝠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生活习性
活动
与许多形成大型群体的蝙蝠物种不同,大黄蜂蝙蝠更喜欢独居或小家庭。这种独特的行为使其有别于大多数蝙蝠的社会动态。通过独居,大黄蜂蝙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资源的竞争,并确保了它在具有挑战性的洞穴环境中生存。
大黄蜂蝙蝠从洞里飞出来觅食只需1千米的距离。大黄蜂蝙蝠的行为与
巨耳蝠科、
菊头蝠科和
蹄蝠科中的物种相似。它们是一种能移动的物种,能够长时间飞行。大黄蜂蝙蝠通常在黄昏和黎明时活动。黎明活动的持续时间平均约为18分钟,而黄昏活动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0分钟。当大黄蜂蝙蝠不飞的时候,是处于休息状态以保存能量。通常,大约100只大黄蜂蝙蝠会共用一个洞穴。尽管聚集在一处,但大黄蜂蝙蝠之间互相并不交流。
定位
大黄蜂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导航。尽管体型很小,但大黄蜂蝙蝠在洞穴栖息地的黑暗走廊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效率。它依赖于回声定位,这是一种复杂的感觉机制,使其能够发出高频声波,并在回声从周围物体反弹时解释它们的回声。这种非凡的能力有助于定位猎物,识别潜在的捕食者,并准确感知周围的环境。它们使用高强度的声音,频率恒定,持续时间长达2毫秒,然后是持续时间为1毫秒的浅向下扫频。通话开始时是向上扫频。蝙蝠的基频为35千赫。它们还使用另外两个谐波。第二个为70千赫,第三个较强,为105千赫。
食性
大黄蜂蝙蝠有独特的饮食偏好。与大多数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蝙蝠不同,大黄蜂蝙蝠已经进化成一种蜜食动物。它细长的舌头使它能够接触到隐藏在花中的甜美花蜜,有效地使其成为唯一具有这种非凡觅食行为的蝙蝠物种之一。
在夜间觅食探险中,大黄蜂蝙蝠熟练地在花朵前盘旋,将舌头深入花朵,以获取其中的含糖食物。这种适应使大黄蜂蝙蝠能够占据一个独特的生态位,在那里它是各种植物物种的重要传粉者。它在授粉中的作用突显了生态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强调了即使是最小的生物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东南部与泰国接壤的地区。该物种分布在泰国和缅甸的两个孤立种群中。泰国的典型地点是北碧府赛约(Ban Sai Yok),林业站附近的洞穴(北纬14'26',东经8'51')。泰国的种群仅限于赛约克区,而缅甸的种群则集中在克伦邦和孟邦。它可能分布在缅甸更南的地方。需要对泰缅边境附近的石灰岩洞穴进行进一步调查。
繁殖方式
大黄蜂蝙蝠每年4月下旬至5月繁殖一次。每年产一个后代。通常在洞穴内繁殖,后代依附于母亲。当雌蝠外出觅食时,幼蝠就被单独留在洞穴中了。
大黄蜂蝙蝠的寿命约为5至10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31日——近危(NT)。
种群现状
尽管大黄蜂蝙蝠具有显著的适应性,但它也不能免受人类撞击的危险。森林砍伐、洞穴干扰和栖息地破坏威胁着这个微型奇迹的微妙存在。随着人类活动侵犯其有限的栖息地,大黄蜂蝙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濒危风险。大黄蜂蝙蝠在缅甸的种群记录在八个洞穴中生活,估计数量为3770只;在泰国,它在44个洞穴中被发现,估计种群规模为6487只(2009年)。由于持续的威胁,总的物种数量正在下降。
主要价值
由于大黄蜂蝙蝠数量少,体型小,其生态系统对猎物的影响可能不大。作为食虫动物,大黄蜂蝙蝠可能有助于害虫的控制,但由于种群规模较小,其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