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版印花
古老的印花方法
木模或钢模的表面刻出花纹,然后蘸取色浆盖印到织物上的一种古老的印花方法。模版采用木质的称为木版模型印花。
发展史
中国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开始使用凸版印制陶纹,至周代始用于印章、封泥,以至春秋战国,凸版印花已用于织物,到西汉时期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用三块凸版套印再彩绘结合的产物。到了隋唐时期已有大量的印花织物通过“丝绸之路”传输到西域,五、六世纪又传至日本。在凸版印花开始发展的先后或同时,另一种印花方法——雕纹镂空版相继出现,与凸版印花并驾齐驱。
模板印花在前期主要是在丝绸织物上采用的印花方法,丝绸印花无论从印刷方式到印刷对象都对印刷术的发明产生过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首先,丝绸印花是最古老的印刷方式之一,广州南越王墓的铜铸印花凸版的发现,反映出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早已懂得制造并使用凸版工具进行印刷,丝绸套色印花作为印刷意识的起源,给人类掌握印刷工具、印刷效率、印刷效果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其次是丝绸印花的载体是丝织物,而最早的纸张无论其成份是否与丝织物有关,其外形与丝绸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丝织物和纸同样是一个平面载体,人们初期在丝绸上印花,后来发展到在纸张上印刷。再就是中国古代在丝绸上印刷的时间远早于世界任何国家,比西欧的“6世纪左右”早好几百年。我国西汉丝绸印刷已非一般的印刷,而是一种有花纹规则、线条清晰匀称及有几种颜色的“套印”。由此引申卡特先生以织物印花作为一种背景,“再转而学习新的纸上印刷的技术,就比较简单了”的论点去看印刷术之发明,无论在丝绸上,抑或在纸张上,发轫者都属于中国。
主要制作方法
画版印花
指的是在凸纹处刷上颜色,印上织物,采用这种方法与版画最为接近,多在民间的年画中采用;
拓版印花是先将织物铺于凸版上进行碾压,这样可以使织物按版的形状起伏,再用刷子刷上颜色,产生多套色的印花效果,该工艺则类似于我国传统碑帖印刷中的拓片作法。
雕版凸印
织物印染中的织物印刷,见于史载并有出土文物相佐证者,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1983年,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两件铜质印花凸版,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印花丝织品。
其中一件印花凸版呈扁薄板状,正面花纹近似于松树形,有旋曲的火焰状花纹凸起,印版厚度仅0.15毫米左右,其上可见因使用而磨损的痕迹。
同墓还出土了一件仅有白色火焰纹的丝织品,其花纹形状恰与松树凸版纹相吻合。 吴淑生、田自秉着《中国染织史》,谈到织物印花时,他们说:“凸版印花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发展,到西汉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这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凸版印花文物可资证明。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几件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其中就有凸版印花和彩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有一件印花敷彩纱,用朱砂、铅白、绢云母和炭黑作颜料,画面上藤蔓底纹清晰,线条流畅有力,充分显示了凸版印花的良好效果。
在这块织物上,有的孔眼被堵塞,表明印制时已采用了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干性油类作胶粘剂而调制的颜料。
这些印花敷彩纱的出土,足以证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多套色凸版印花技术。马王堆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是用三块凸版套印加工的。
有些地方,由于印刷时的定位不够精确,造成印纹间有叠压和间隙疏密不匀的现象。但从整体上看,定位技术还是相当不错的。这在两千年之前的西汉时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的图案花纹,与上述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印花铜版上的花纹相似,这反映出当时这一工艺应用之广。
马王堆金银色印花纱采用的是三套色雕刻凸版颜料印花工艺,其印刷工艺大约分三步进行:首先先用银白色颜料印出字形网络,即所谓“龟背骨架”;再次是在已印出的形网络内套印出由银灰色曲线组成的花纹,最后再套印金色小圆点。工艺精巧,色浆细腻厚实,反映出当时铜版凸印和多色套印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雕版漏印
1978~1979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中,发掘出200余件文物,其中有几块印有银白色花纹的深棕色苎麻布,就是用漏版印刷的。同时还出土了两块刮浆板。刮浆板为平面长方形(25×20厘米),板薄,柄短,断面为楔形。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型版印刷文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期漏印在织物上的彩色图案,这些印花织物,质地精美,印制淳厚、细腻,有的三色套印,已是工艺精巧、印制精良的型版印刷品了。
其工艺方法是:按照设计的图案,在木板或浸过油的硬纸上(按:早期夹缬术用的漏版当是木板或用皮革、绸帛浸过油漆之后制作而成)进行雕刻镂空制成漏版,然后进行印刷。
印刷时,在镂空的地方涂刷染料或色浆,除去镂空版,花纹便显示出来(吴淑生、田自秉着《中国染织史》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吴淑生、田自秉着《中国染织史》第1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织物印刷中的夹缬术,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工艺方法,即按照设计图案,雕刻成两块完全相同的漏版,将需印染的布夹在两块漏版的中间,然后进行染色。这种方法与前面介绍的、仅用一块漏版进行印刷的方法不同。客观上,前者属于一般的孔版漏印,后者才是始于秦汉而盛于隋唐的夹缬印花。 夹缬印花于秦汉之后,迅速发展,隋唐时期已极为盛行。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印花丝织物上已有不闭合的小圆圈花样分析,可以认为唐代已出现加了筛网的型版印花,这是今日丝网印刷的前驱,为丝网印刷的发明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织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而又广泛应用着的。在纸发明和广为应用之前,印刷术首先用于织物印刷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把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型版(包括凸版和漏版)印花看成是印刷术的雏形。正是这种雏形中的印刷术,为完善印刷术创造了物质的和技术的条件。
现代的新印花技术:滚筒印花、压花、烫花、转移印花等等也都是在模板印花技术的原理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7:37
目录
概述
发展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