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革命》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家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47年(另有1950年首版之说)。
内容简介
《凯恩斯的革命》包括前言、附录以及7章正文。其中,第1章“做为古典经济学家的凯恩斯”、第2章“《通论》的诞生”和第5章“《通论》的前驱”是分析凯恩斯的理论和古典理论的联系及区别,阐述了凯恩斯理论的发展;第3章“新与旧”把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理论作比较,论述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第6章“萧条经济学”是用凯恩斯的理论分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第7章“凯恩斯和社会改革”论及了凯恩斯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最后的“技术附录”则是把凯恩斯的理论数学化。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克莱因对数学感兴趣。读本科时,虽然没有从经济学老师那儿得到任何发展这些技能的鼓励,但他选修了所有能选到的数学课程。克莱因这样做只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即数学和数理统计能为经济分析提供重要的、有力的工具。由于对经济学的兴趣加上对数学的爱好,因此,克莱因对
保罗·萨缪尔森的工作日益敬佩,这种尊敬和钦佩最终引导克莱因进入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院,因为萨缪尔森在那里任教。读研究生时,克莱因和萨缪尔森一起工作,这培养、磨砺了他对统计学、宏观经济分析的凯恩斯主义方法的兴趣。在麻省理工学院,克莱因把凯恩斯的观点定形和数学化。这些成果汇成了1947年出版的《凯恩斯的革命》一书。
作品思想
一、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
克莱因认为,社会消费取决于利率及社会实际收入水平。这个命题是要说明是哪些变量影响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通过消费理论的分析和观察,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一般的价格水平、利率和家庭的货币收入;若收入的变化是与价格的变化按同一比例变动,那就可以把价格水平从变数中简化出去。
对于消费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克莱因认为,“消费函数对利息无弹性,即消费对利率的改变没有敏感性”。虽然利率会影响到消费水平,但其影响甚微。相反,收入对消费的作用则是很明显的,收入的增加就会导致对消费的增加。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若收入增加微小,所引起的消费会更小。他认为这是凯恩斯学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它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由消费可以给出储蓄的定义,储蓄就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储蓄也和消费一样是利息和收入的自变数,边际储蓄倾向也小于1,因为收入等于消费和储蓄之和,因此重要的是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变成投资需求。
二、资本财货需求的决定因素
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在分析消费需求之后,又要转向分析投资需求。
克莱因认为,“凯恩斯关于资本财货的基本理论可以归于资本边际效率这一题目”,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资本预期的利润率,只要资本财货的价格小于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则企业家就会扩大投资,增加对资本财货的需求。
资本财货的需求对利率是缺乏弹性的。研究证明,利率对于投资来说,不是个重要的变量。
资本财货的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这是因为预期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最近观察的国民收入。贴现率受利率的影响,在考虑投资风险的情况下,贴现必须大于利率。
克莱因强调,人们经常忽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本积累的数量。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资本积累量被视一个确定的数值,但在长期分析中就会看到当资本已积累的量愈来愈多时,新增资本的利润率就会下降,投资机会就会消失。克莱因认为二者有很强的反比关系。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个:投资动机、谨慎动机和交易动机。
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是负的,利率的下降会引起货币需求的上升;反之,会引起货币需求的下降。并且这种需求是有较强弹性的。货币需求和收入水平之间也有较强的正数关系。
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由于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很复杂,克莱因认为不加解释为好。实际上,克莱因和凯恩斯一样,绕开了货币供给问题。他们注重的是银行利率而不是货币数量。
货币数量只有通过利率才对投资起作用。因此,只要抓住了利率,就可以说明经济活动的收缩和扩张。
四、货币储蓄和货币投资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等式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投资,因此,均衡等式又可简化为储蓄=投资。克莱因引入了利率和收入两个变数,进而提出了以下两个命题:
命题一:“作为利率及收入函数之货币储蓄等于作为利率及收入函数之货币投资。”
命题二:“独立的货币供给等于作为利率及收入函数之货币需求”。
其中,第一个命题用来说明产品市场的均衡问题。
利率越低,投资支出越高。所以投资水平可以设想为利率的递减函数,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投资需求函数可写成:I=I(i)。
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消费数量依存于国民收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储蓄将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储蓄是国民收入增加的函数:S=S(Y)。
既然投资是利率减少的函数【I=I(i)】,储蓄是国民收入增加的函数【S=S(Y)】。那么,储蓄=投资(S=I)的等式自然可写成:S(Y)=I(i)。
至于第二个命题,则是用于说明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
按照凯恩斯的灵活偏好理论,货币的需求分为三种:(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前两种需求,由国民收入的程度决定,即国民收入越多,这两种需求越大。后一种需求即投资,取决于利率水平,利息率越低,投资数量也就越大。也就是说,前两种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增加的函数,后一种货币需求是利率降低的函数。如果用L表示灵活偏好,那前两种货币需求可用L1(Y)表示,后一种货币需求可用L2(i)表示。再用M表示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则有两列等式:M=L1(Y)+L2(i)。
通过上述两个公式,就可以使储蓄=投资的等式和利率、收入两个变数连结起来。
五、劳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克莱因师承了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工资决定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下述命题:
“平均实际工资率等于劳力边际产品,即一个人在最后一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对出产的贡献。……对劳力的需求决定于实际工资水平”。
凯恩斯曾认为劳力的供给是和货币工资相联系的,克莱因据此确定了劳力的供给曲线图。表明一直到充分就业为止,劳力的供给是完全有弹性的。
这样,生产函数就包括这样三个关系:(1)产量决定于劳力和资本的投入量。(2)实际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3)劳力的供给决定于货币工资率。
作品影响
《凯恩斯的革命》是克莱因的代表作,由此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该书的突出贡献是使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体系变得明晰,并且第一次完整地表现为数学形式。这种研究和表述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对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出版信息
《凯恩斯的革命》原为英文版,一说于1947年首次出版;另一说于1950年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首次出版。中文本由
薛蕃康译出,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
作者简介
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Lawrence Robert Klein),192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城,是经济计量模型理论和应用的创始人。他先后在
芝加哥大学经济研究所、
密歇根大学国家经济研究所、英国
牛津大学工作,1958 年到
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任教授。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获
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凯恩斯的革命》《1921—1941年的美国经济波动》《经济计量学教程》《经济计量学入门》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