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目镜具有代表性的
目镜之一。出现于1849年,由三片透镜构成,是在
冉斯登目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效视场达到40-50度。在中、低倍率时,凯尔纳目镜的成像质量要比惠更斯和冉斯登目镜好。另外,凯尔纳目镜的场镜靠近焦平面,这样场镜上的灰尘便容易成像,影响观测,所以要特别注意清洁。
凯尔纳目镜,以字母K表示,是冉斯登目镜的改进型,消除了冉斯登目镜的色差,这种目镜,视场大,常用在低倍率观测上,如彗星或大面积的天体。他出现于1849年,主要改进是将单片的接目镜改为双胶合
消色差透镜,大大改善了对色差和边缘像质的改善,视场达到40-50度,低
倍时有着舒适的出瞳距离,所以目前在一些中低倍望远镜中广泛应用,但是在高倍时表现欠佳。另外,凯尔纳目镜的场镜靠近焦平面,这样场镜上的灰尘便容易成像,影响观测,所以要特别注意清洁。美国一家公司在凯尔纳目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研制出了
RKE目镜,其边缘像质要好于经典结构。
凯尔纳目镜是能放置分划板的,它能克服上述目镜的缺点。按照能看到的视场大小,目镜又分为视场较小的普通目镜和视场较大的大视场目镜(或称
广角目镜)两类。
凯尔纳目镜 是由单片透镜和双胶合透镜组成的。一种改进型的冉斯登目镜,二片组成的接目镜及双凸透镜作为场镜。它能校正
倍率色差,同时也减小了
位置色差、像散和畸变。视场角大于40°,可达50°。此目镜系统在天文望远镜中普遍采用,特别适用于低、中倍率。 美国一家公司在凯尔纳目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研制出了RKE目镜,其边缘像质要好于经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