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斋花生糕制作技艺
开封花生糕
花生糕的制作据说始于宋代,长期作为古代宫廷膳食,在清代由宫廷流入民间,凤鸣斋的创立使得花生糕制作技艺,传承不断,并一直保持传统制作工艺。 凤鸣斋花生糕以呈圆柱形颗粒饱满、无杂质、不变质的开封本土种植花生为主料,辅以饴糖、白砂糖等,经过选料、炒制、打蓉、熬糖、和制、擀制、刀切成形等7道工序。制作时讲究成色到位,花生仁炒制米黄色最佳;熬糖熬到位,熬过了成品太散,没有筋骨,熬轻了吃着粘牙并且不酥;成型到位,手工撕拉须掌握力度,太过太轻对成品的形态都有极大影响。花生糕成型为3.5×15厘米的长方块,经自然冷却后成型,多层次,显明细网络,疏松度强。具有酥、松、香、甜,入口即化,食多而不腻,入口不粘牙等特点。花生香味为主,糖的甜味融合,营养丰富,老少皆宜。2015年,凤鸣斋花生糕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在宋朝,由于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美食开始涌现,花生糕就是其中之一。它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宫廷点心出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传入民间。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当时任皇家厨房面点大师傅的李延回到老家开封,在曹门外三教堂路口临街门面开设作坊,设立“凤鸣斋”字号,开始经营花生糕制作以及传统点心,并逐渐形成了自家的独特风格。因店铺内的所制各种传统点心口味独特、价格公道深受大家好评。
进入近现代以来,凤鸣斋花生糕在家族内部不断传承和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完善。1951年初年仅16岁的李忠信接手凤鸣斋点心铺,其制作的花生糕口感酥松香甜、含口自化,被称广大群众为曹门一绝。1975年李忠信作为糕点技师被聘入开封市第一食品厂,其带领工人生产的“金杯牌”花生糕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同年,李忠信的堂哥李燕斌掌灶打理凤鸣斋花生糕店,并于开封清平南北街东大寺门口设一流动小车售卖花生糕,非常受寺门附近回族群众喜爱。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凤鸣斋花生糕的生产工艺更加成熟,品质更加稳定,并在传承人的带领下,授徒无数,技艺通过徒弟之手延伸至河北、山西、陕西等多地。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凤鸣斋也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逐渐成为开封乃至河南地区的一张名片。
在当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凤鸣斋花生糕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被认定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意味着它的价值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且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保护和传承工作之中。此阶段的特点是,凤鸣斋花生糕不仅仅是传统食品那么简单,它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开封乃至整个河南文化的一部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0:1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