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书院可以被视为晚清南京书院中的代表,它是南京仅有的举办童生试的两所书院之一,以“造就应童子试者”闻名,且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学者张裕钊担任山长,他为曾国藩门下之士,学问渊博,长于欧苏之文法,书法熔北碑南帖于一炉,创“张体”;另有如张謇、范当世、马其昶等出自凤池书院。
历史沿革
在《
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府城故设凤池书院以养正。原在忠义祠后,名文会楼。乾隆四十二年改建,亦不过规制粗建,祠中旧有承训楼。”
承训楼为陈桂生所建。陈俨亭在乾隆四十三年曾任凤池院长,教士有法,他去世后,其子江苏巡抚陈桂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派其弟桐生,买来张姓人家的房屋建了承训楼,并且且捐银一千生息,以广内外课各十二名。
其后道光二十一年,太守俞德渊改建书院于旧王府东北角之绣春园,《金陵待征录》言“本在学内,后移王府之绣春园地,则俞太守德渊为之”,当时的凤池书院有池馆亭阁之胜,内祀康方伯基田。《白下琐言》中描绘说“号舍、讲堂规模井井,原为童生肄业而设。讲堂之后,池塘亭榭花木蓊然,犹是孙氏五亩园之旧,过其地者流连不忍去”,只可惜迭遭水灾,屡为有司强借以作客官公馆,久借不归,又经太平天国战火,所藏书籍及各号器物,多被残失,书院中景致不再。
同治七年再次修建,涂太守宗瀛购大夫第东新廊民舍为之,分上、中、下三等,以课文童,而去内外课之名。每月二日,一府两县分主之,既望时院长课之,二十三日亦课,以试帖、律、赋。已亥庚子间,天津沈公兆沅任盐巡道时,洞察其弊,于大门外竖石碑,大书深刻“永远禁止借作公馆”。
凤池书院是为考课书院,以参加科举为目的办学,在后期发展乏力,积弊难尽,如1895年的《申报》上就有“整顿场院”的通告,其中提到“凤池书院已久不堪闻问矣”。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多改为学堂,凤池书院也在虞际唐任山长时,与宏育学堂合并改名为津逮学堂。如今南京长乐路小学的前身即是津逮学堂,而若追根溯源,我们便会发现凤池书院的存在,今长乐路小学的位置也与史书所记书院在院门口以东、槽坊巷以南相合。
相关人物
张謇,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原为通州秀才,其出身家庭债务繁重,为养家偿债,进入上层群体获得更好发展,在同治十三年来到江宁,并投考钟山书院与惜阴书院,后拜在凤池书院山长张裕钊门下。
范当世,清末文学家、桐城派后期作家,擅长对联,兼长古文,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后得张裕钊等介绍,主持观津书院,曾与张謇等一道致力兴办家乡教育,参与筹办南通小学堂。
朱铭盘,著有《桂之华轩诗集》传于世。他的书法甚为著名,与张謇、范当世并称为“通州三生”。
《范伯子文集》言“张裕钊客江宁,当世偕张謇、朱铭盘往谒,裕钊大喜,自诧一日得三士,文章之事有付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