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凤岗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东莞市
凤岗镇的传统音乐,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凤岗客家山歌的历史悠久,其始于元代,盛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凤岗客家人从福建经梅州、惠阳等地迁入凤岗定居,客家山歌随客家人南迁而来到凤岗地区。
数百年来,客家山歌在凤岗传唱不休,20世纪50、60年代,凤岗客家山歌篷勃发展,涌现出了张仁和、何官粪等到一大批山歌手。
20世纪60年代后期,凤岗客家山歌日渐衰落。
改革开放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唱山歌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凤岗客家山歌大有面临消失的危险。
基本特征
特色
凤岗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多为演唱者有感而发的即兴编唱,其语言直率、生动、朴素,通俗而押韵,取譬设喻巧妙,意境含蓄而深沉。歌唱时可以用独唱、对唱、尾驳尾对唱、猜调应答、山歌小组唱或表演唱等形式。
语言内容
凤岗客家山歌音乐上保留着纯正的客家语言本色,具有浓厚的“古朴性”;在艺术、内容上基本保留着纯朴、清新的“民间性”;其唱词具有“诗的外表、词的通俗、曲的韵律”,被誉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凤岗客家山歌的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生活歌和儿歌等,基本保留着自然纯朴的“民间性”。
演唱手法
凤岗客家山歌常运用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等表现手法,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富有“艺术性”。
调式
凤岗客家山歌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主干音为la、do、re、mi,兼具有“诗的格式、词的通俗、曲的韵律”,被誉为具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代表作品
《客家山歌颂党恩》
改革开放三十年,客家山歌颂党恩。衣食住行变化大,城乡覆地又翻天。
件件新衫着在身,男女老少有精神。九十老伯穿夹克,八十阿婆围花巾。
白白米饭喷喷香,虾公老蟹炒嫩姜。猪肉鲜鱼食到腻,野菜薯苗抢着尝。
栋栋楼房靓又宽,不批石米镶瓷砖。四室二厅双厕所,前后阳台花团团。
条条大道通到家,阿婆买菜搭中巴。阿姐上班楂奥特,阿哥运货东风车。
喝水不忘挖井人,党是我们的带路人。改革开放政策好,增强国力富人民。
凤岗客家山歌表演唱《客家山歌颂党恩》由温美暖作词、陈的明谱曲、江文瑶编舞,凤岗镇山歌协会表演。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凤岗客家山歌是民间传统文化载体,是凤岗地区客家人对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思想反映,涵盖了凤岗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凤岗客家山歌凝聚了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磅礴的文化基因,是不可多得精神文化财富。凤岗客家山歌是凤岗客家人的百科全书,对于凤岗客家地区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因历史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期,凤岗客家山歌日渐衰落,改革开放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唱山歌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凤岗客家山歌大有面临消失的危险。
保护措施
2007年7月,东莞民间文艺协会凤岗客家山歌创作基地正式成立。同年,凤岗镇成立客家山歌学会。
2008年,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凤岗分会暨客家山歌创作活动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2010年,“广东省侨界文化交流基地·客侨风艺术团”成立。
社会影响
2008年9月,凤岗客家山歌表演唱《客家山歌颂党恩》在河源市举办的“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客家山歌演唱大赛金奖。
2009年,凤岗客家山歌表演唱《客家山歌颂党恩》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东莞文学艺术大奖”。
2012年,广东省文化馆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凤岗镇“客家山歌传习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山歌之乡”牌匾。同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凤岗镇为“中国客家山歌之乡”。
2017年10月,《客家山歌颂党恩》获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金奖,新客家民谣独唱《矛下闲》获得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铜奖。
2018年12月16日,凤岗镇代表作品《灯火传承》获2018“海峡两岸暨港澳”客家山歌(东莞·凤岗)邀请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