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书院俗称文昌阁,位于荆溪港头村凤山凤髻峰头,坐北朝南,面向岊江,相传始建于宋代。据清《凤山书院碑记》载,书院圮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清道光年间续修。1958年遭台风而倒塌。1993年在原址复建。首进为六子祠,供祀宋先儒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六人。二进为朱文公祠。两祠内祠楹联遍布,文藻菁华,多出名家之手,四周石刻许多唐诗、宋祠和元曲。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有著名的《凤山书院碑记》石碑。三进为奎光阁,一楼有孔子塑像,两旁墙上有孟子、荀子、文天祥、林则徐画像和语录,还有兰亭序和岳阳楼记石刻。二楼供奉文昌帝君。
凤山书院俗称文昌阁,位于荆溪镇港头村凤山凤髻峰头,坐北朝南,面向岊江,相传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代不详。据清《凤山书院碑记》载,书院圮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六子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奎光阁。清道光年间里人叶家哲、林建浦、林昌庚等人均捐资续修。之后,店头优贡生叶春华、连头程逢申等先后设教其中,授徒数十人,名噪一时。清代里人潘传隆诗作《凤岭书声》记录了当年书院的盛况:“凤山奎阁敞巍峨,夜夜书声不厌多。沙鸟崖松供啸傲,汉文唐句足观摩。斗牛远射灯光照,风雨时闻剑气磨。鹿洞鹅湖香满地,春弦夏诵乐如何。”清
戊戌变法后,因科举制度废止,书院停办。民国年间,文人墨客设凤山诗社,会聚于此吟诗作赋,谈笑风生,文化气氛尤浓。据传,海军宿将萨镇冰曾慕名前来观阁,感此地人文荟萃而秉烛夜吟,一时成为乡间美谈。1958年,书院遭台风再次倒塌。
如今的凤山书院,1993年后在原址上陆续重建,四围方整,画栋飞檐,如振翅欲飞的凤凰雄踞山巅。书院外围琉璃花格墙,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分三进,首进为六子祠,供祀宋先儒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六人。由乡贤企业家叶延青捐资于1997年重建,宽15.8米,深9米,单层砖混合结构,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祠正中立着铭刻“六子”姓名的石碑,左右两边壁上各绘有“六子”的图像。二进为朱文公祠,由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侨程辉华、叶芳伉俪捐资重建,供祀理学宗师朱熹。
六子祠和朱文公祠楹联遍布,文藻菁华,有出自著名书法家郑乃珖、虞孝龙、郭勋安、林本俊、曾江之笔。也有出自本地名人,如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国际片高级职称评委、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国际联合研究项目中方协调人、香港智库香港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程毕凡,原福建省教委副主任、厦门大学大学党委书记叶品樵,福建省民主促进会原主委、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届常务委员程力夫,福建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林文衡,
福建省博物馆原党委书记程必宏,
福建省教育厅审计处原处长叶宗禾等人之手。两侧的回廊墙壁上镌刻有20多首唐诗、宋词、元曲名篇,蔚为大观。
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是宽敞的庭院,清新明亮,右边并排矗立两株高大挺拔的欧洲杉,树后是著名的《凤山书院碑记》石碑。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青石所制,高2.15米,宽0.81米。碑额为弧形,篆字阴刻“凤山书院碑记”。碑文直行楷书阴刻,记述了凤山书院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落款为:“赐进士,中宪大夫,
日讲起居注官,内廷供奉詹事府少詹事,前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广西、云南提督学政,历掌十一次文衡,闽县叶观国撰。”
过庭院就进入三进的奎光阁。奎光阁于1993年由海内外人士集资重建,宽约25米,深12米,高9米,面阔五间,二层钢筋水泥混合结构,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一层的正中,是孔子的塑像,两边有郑乃珖等名家的题联:“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凤山秀丽招无数骚人墨客,书院堂皇有许多宿将名儒”。一层的右壁,中间书写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边画着儒中圣贤孟子、荀子的图像。孟子图像下节录他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图像下节录荀子《大略篇》里尊师重教的名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左壁的中间则书写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两边画有文天祥、林则徐的图像。文天祥图像下写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林则徐图像下写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格调高雅,文风盎然。二楼供奉文昌帝君,有精美的神龛、神位等。
凤山书院踞山临江,周遭风景如画,诗人墨客多登临游玩。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经此地,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自古以来书院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港头叶氏家族在历代科举中就有28名进士,20多名举人和贡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如今,由侨胞捐资建成了登山石阶路和行车路,凤山书院又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