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凤县志》起步于1981年7月,时县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政协内设县志编写组,人员由熟悉民国时期情况的长者组成,在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的环境下,辛勤努力,先后搜集民国史料10余万字,拉开了修志的序幕。陕西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后,于1984年8月正式设立凤县地方志办公室,改隶县政府
领导,县志的编纂工作步入正轨。1991年完成初稿,1992年4月通过宝鸡市地方志指导小组复审,1993年5月通过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终审,1994年10月由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岐山彩色印刷厂承印,印数3000册。
《凤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政治观点鲜明正确。在编纂过程中,全体修志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广采博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予以排比,既记述了凤县悠久的历史和前辈艰苦奋斗的业绩,又记述了曲折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的经验教训,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失为一部纵涵古今,横容多科,催人奋进的地方文献。
《凤县志》体例完备,篇目结构合理。各卷记述上限凡有资料可以追溯的,都以所志事物的发端为始,下限一般断止1989年底,部分专志为适应某一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如“七五计划”为1986—1990年),亦有断限至1990年底者。全志采用传统的志、记、图、表、传、录六种体裁,宜用文字表达的,则用志、记、传、录,宜用图表说明的,则绘图制表,做到了图文并茂。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记及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统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记述本县从古迄今的大事、要事;专业志采取卷、章、节三级结构,节中分目,横排门类,纵写历史。全志共分大事记、行政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土地管理、自然灾害、农业、名优特产、林业、水利水保、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党派群团、政权、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文物、艺文、军事、风俗、宗教、方言、“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纪略、人物32卷、133章、430节。志前收辑彩色、黑白照片77帧,志末附录重要文献资料20篇。全志共104.4万字。
《凤县志》按照“详今略古,立足当代”的原则,重点记述了建国后凤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舟共济,艰苦创业,改造山河,建设山区的精神风貌和伟大业绩。尤其单设了林业卷、名优特产卷,突出了凤县山区丰茂的自然资源和开发前景。在交通邮电卷又详细记述了“秦蜀咽喉,汉北锁钥”的古代道路,特别是贯通全境的故道、连云、褒斜三条栈道。
《凤县志》是融汇了多方面智慧的结晶,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各部门通力协作,编辑部及县志办工作人员辛勤笔耕,历经十三载寒暑,三改篇目,四易其稿,终于付梓问世。编纂过程中得到省、市地方志工作部门的热情关怀与精心指导。曾在凤县工作过的老同志为编纂县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