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书院坐落于
莆田秀屿区东庄镇前云村境内的凤山(古称
醴泉里鳌城境)。它始建于
明代,重修于
清嘉庆三年(1795)孟冬。
福建莆田秀屿区
书院介绍
凤冈书院坐落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前云村境内的凤山(古称醴泉里鳌城境)。它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三年(1795)孟冬。据传,清代邑人郭尚先进士曾在此读书过。庙宇由文山祠、文昌宫(即凤冈书院)和山门组成。殿宇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高低错落。面仰秀屿港区,风光旖旎,环境优美。
书院建成后,学风鼎盛,人才辈出。据石碑上记载,清嘉庆三年重建时,乡里就有赐进士刘寒松(吏部候选同知州)、敕勒授儒林郎布政司理问刘谦、敕赠儒林郎刘家侯、敕赠儒林郎刘一经、敕赠儒林郎刘渔伯、敕授登仕郎刘爝以及众多的太学生、岁贡等捐款。
历史沿革
1950年,凤冈书院被改为学校,1995年重建书院。90年代末,新秀公路拓宽改造时,其山门被拆毁。现在只有凤冈书院及背后的文山祠两殿。凤冈书院奉祀文昌帝君及朱子等神像,文山祠奉祀三一教先生、卓真人、张三峰以及观音等金身坐像。
历史珍品
凤冈书院里有许多妙语联珠佳句刻于石门石柱上,或含禅语,或含哲理,也有概括这里独特自然风光的,如:“沧海纳百川不溢,尺镜含万泉有余”、“奎宿光融丹凤穴、文峰秀耸巨鳌头”。凤冈书院现存有原始的石碑三块,抱石鼓一对,龙盘子若干和“鲤鱼跳龙门”石雕等文物,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珍品。
中国香港新界
书院介绍
凤冈书院 位于香港新界。清嘉庆六年(1801)新安知县孙树新建于宝安城南和阳街。院舍四进,前座为大门,二座为讲堂,兼有露台,三座为先贤堂,后座是魁星楼,左右列书舍8间,两厢有东、西二斋,经费由政府拨租谷、置田产。南海冯斯伟、番禺何彭年曾在此掌教。
文献记载
凤冈书院与《新安县志》
新安县旧有文岗书院,建于雍正二年(1724年),嘉庆年间已废圮多时。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孙树新、王延锦、朱麟征、许浚等先后倡议捐俸,众绅士合力捐输,将县城南头和阳街被裁汰的旧东莞场署购买下来,改建成凤冈书院。深圳市档案馆藏有嘉庆本《新安县志》残卷,该书封面有“嘉庆己卯(1819年)镌”、“凤冈书院藏板”字样,这就令人想到凤冈书院是否与《新安县志》有层特殊关系?
清朝有各府州县每60年重修志书的定规。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有“三朝阁老、文坛泰斗”之誉的阮元调任两广总督,上一部《广东通志》成书已在他莅任前百数年。阮元莅任不久因调补海疆要缺知县折获咎,郁郁寡欢,适逢朝廷诏令编修《大清一统志》这一国家工程级大型图书,他在进呈方志的同时,索性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罗织学人开局重修《广东通志》,饬令各府州县修志进呈,以备选录。1816年,赐进士出身的舒懋官出任新安知县,曾有重修县志之议,但因调离未果,1818年再莅斯土,他重提旧议并赶上而且抓住了修志的绝佳时机。
舒懋官于1819年春组织了一个修志班子,正式启动修志工程,三阅月而书稿告竣,进呈两广总督阮元、广东按察使卢元伟,以备采选,并于同年雕版印刷发行,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无人能望其项背。嘉庆本《新安县志》缀有阮元、卢元伟、舒懋官、王崇熙的序文,此外还详列修志者的姓名,照今天的话说这些人就是“新安县志编委会”成员。编委会各成员中,除了主修舒懋官、总纂王崇熙列明功名、官职和籍贯,分纂人员包括恩贡生曾省,廪生廖鸿、黄大醇、陈棠、邓培泰,附生陈藻新,参校人员增生郑震川,附生陈登元、黄凤鸣、黄其熀、杜道周诸人,均未列明籍贯。这些未列明籍贯的分纂、参校人员,是否均为肄业于凤冈书院的生员或教习?然而查《新安县志》“选举志”,并未列出以上诸人姓名、籍贯,由此似可证以上诸人系聘来的“外脑”。“选举表”倒是开列了“嘉庆二十四年己卯赞修邑《志》”的郑振勋(福源人,增生)、吴懋修(南头人,解元)、邓大雄(锦田人)、黄圣赞(梅林人)、邓英华(锦田人,附生)、曾鄂(新桥人,附生)等人的姓名,这样一来似乎可以推断,王崇熙受聘总纂县志后,先是经舒懋官首肯在血地江西南城匆匆组织了个修志班底(借助“外脑”),抵达新安后吸纳本地才彦广泛参与(发动“内脑”),内脑外脑联网互动,共襄修志盛举。
那么,修志人员办公的地方究竟设在何处?当时还没有宾馆酒店之类的设施,也就不存在同局诸人入住宾馆封闭性集体写作的可能。舒懋官的府邸“双柳轩”大约也不是什么豪宅别墅,容纳不了那么多纂修、赞修、参校人员。县衙本来就狭窄不堪,更是腾不出几间房子挂块“修志办”的牌子。这么一来,新安县最高学府凤冈书院自然就成了修志人员最好的办公场地。凤冈书院当时已开办了13个年头,潮水都流了几个来回,学生一拨拨肄业,博取功名之士大有人在,兼之书院里藏有康熙本甚或更早的万历本、
崇祯本《新安县志》作修志蓝本,参与修志的本地增生、附生完全胜任“赞修”之责。总之,凤冈书院的师生具体参与了清代最后一部《新安县志》的编修、参校等各项工作。
阮元对该书的评价是八个大字:“酌古征今,繁简有法”。王崇熙更是说阮元、卢元伟的序文不仅为《新安县志》增光添重,而且他们的序文可与县志“并传不朽”。这当然是十分到家的恭维话。阮元是早已名列“三不朽”的大人物,被人爱戴推崇至今,他那篇不足500字的序文和矜上的两枚朱印,诚如王崇熙所言“此又不独邑人士之欢忻而鼓舞者也”。卢元伟生前刻过的集子早已失传,如果没有这篇序文,今天的深圳人恐怕很少知道这位嘉庆年间的广东按察使,而他的大名却要仰靠这本县志“并传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