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江长江大桥
中国重庆市境内桥梁
几江长江大桥(Jijiang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重庆市江津区境内连接几江街道和滨江新城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江津中心城区南北同城发展的“脊梁”。
建设历程
2007年,江津区委、区人民政府就果断决策,提出“打造‘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积极融接重庆主城”的发展思路,提议建设位于中渡街的长江大桥。
2011年4月17日,中渡长江大桥举行开工仪式,大桥动工兴建。
2013年1月16日,中渡长江大桥向江律市民发起大桥征集命名的活动;4月2日,中渡长江大桥更名为“几江长江大桥”;4月21日,几江长江大桥进行承台的混凝土浇筑工作。
2015年3月13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南北两座主塔的封顶工程;7月18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先导索过江工作;12月3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主缆架设工作。
2016年1月25日,几江长江大桥进行首段钢箱梁起吊工作;2月28日,几江长江大桥进行中跨首片钢箱梁的吊装工作;3月31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6月17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主桥沥青铺装工作;6月22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荷载试验工作;7月5日,几江长江大桥完成竣工验收工作;7月8日,几江长江大桥通车运营。
桥梁位置
几江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重庆市江津区北部,连接几江街道和滨江新城;大桥南起江州大道,沿塔坪路接东门路,途经南门路、大同路后,上跨长江水道,北至滨州东路,接南北大道。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几江长江大桥分别由主桥、两座桥塔、索缆、锚碇、引桥及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南至北方向布置。
设计参数
几江长江大桥全长1897米,主桥采用(176+600+140)米的跨径布置,其中,主跨长600米,宽33米;加劲梁梁高3.0米、宽3米,标准节段长12米,顶板厚16毫米,底板厚12毫米,顶板U肋高280毫米,厚8毫米,间距600毫米,底板U类高250毫米,厚6毫米,间距900毫米。南、北塔塔柱分别为112.66米、106.087米,两塔柱间的横向中心间距中,塔顶为26.7米,南塔底为38.015米,北塔底为37.304米,横向呈1:18.5的坡度。主缆共计2根,横桥向间距26.7米,矢高66米,垂跨比1/9.09;每根主缆含65固索股,每股索股共计127根钢丝,钢丝直径5.2毫米,标准强度1670兆帕;吊索共计49对,纵向间距12米,由5.0毫米钢丝束股组成,钢丝标准强度为1670兆帕,最外端吊索含85根钢丝,其余每根吊索含79根钢丝。
运营情况
票价票制
2016年7月8日,几江长江大桥通车运营,大桥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截至2016年7月,几江长江大桥禁止非机动车辆通行。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几江长江大桥主要技术创新为:
1.首创隧道锚周边岩体植入型钢剪力键并应用到北岸锚碇,大幅提高了锚体抗拔能力,锚体体量较常规隧道锚减小18%;研发了锚固系统洞外拼装成型、整体滑移入洞工法,解决了大落差、超长锚塞体锚固系统杆件密集、定位精度要求高等施工技术难题;提出了隧道式锚碇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形成了透水软岩地区隧道锚成套建造技术。
2.首次提出锚体深嵌沉井的新型组合锚碇结构并应用到南岸锚碇,优化了锚体结构,大幅减少地面构筑物体量,实现了与城区环境的协调; 创新采用“先两边后中间”取土下沉方式,应用砂套与空气幕组合助沉技术,避免了沉井底部开裂,攻克了沉井穿越超厚砂卵石层施工技术难题,形成了建筑物密集区大型沉井基础组合锚碇建造技术。
3.创新采用“高低栈桥+二次荡移+二次平移”组合施工技术,解决了山区地形高差与河流水位变化大的钢箱梁架设难题,形成了悬索桥无水区与浅滩区钢箱梁架设施工工法。
4.首次采用改性氯磺化聚乙烯橡胶新型缠包带+除湿系统组合长效防腐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主缆耐久性及施工工效,解决了悬索桥主缆防腐技术难题。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作为江津中心城区南北同城发展的“脊梁”,几江大桥使几江老城区与滨江新城的路程由18千米缩短至2千米,势必将不断推动“一江两岸、同城发展”及“100平方千米、100万城市人口”的“双百”城市建设迈入一个崭新的里程。(江律网 评)
几江长江大桥顺利通车不仅是江津“融城、提质、扩容”城市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更将全区150万群众几十年跨江北上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时任江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滨江新城党委书记张晓江 评)
参考资料
.江津网.
江津几江大桥隆重开工.江津网(来源:江津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1 06:36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