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北宋苏轼词作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摹琵琶乐声的变化和听感。上阕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下阕渲染了“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词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是对前人技法继承。
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1
空床响琢2,花上春禽冰上雹3。醉梦尊前4,惊起湖风入坐寒5。
转关镬索6,春水流弦霜入拨7。月堕更阑8,更请宫高奏独弹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2.响琢(zhuó):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
3.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
4.尊:同“樽”,酒杯。
5.湖:此指颍州西湖。入座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6.转关镬(huò)索:传说是两首古曲。
7.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
8.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
9.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白话译文
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赴密州途经海州时。与创作有关的本事,苏轼在《与蔡景繁十四首》其九中说得最清楚:“朐山临海石室,信如所论。前某尝携家一游,时家有胡琴婢,就窒中作《镬索》《凉州》,凛然有冰车铁马之声。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自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自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名家点评
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曹树铭《东坡词》:此词末二句,与诗集“舟中听大人弹琴”末二句:“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之口吻相似,如对胡琴婢言,当不可能有此口吻,此其一。宋代并无电灯,临海石室当非例外。东坡在旅行中,纵在月下,似亦不可能偕胡琴婢及家人至石室弹奏,此其二。又此词末句内宫高之高,似指琴高丽言,故所弹者琴,而非胡琴,此其三。又此词内春禽及春水句,俱用作比譬,不关时令。惟上片末句“惊起湖风人坐寒”,既指明弹琴之地有湖,有坐客,同时亦带秋意。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薛瑞生《笺证》卷一:此词状琵琶声纯以取喻见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3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