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热力系本身而言,
热力学仅对
平衡状态进行描述,“平衡”就意味着宏观是静止的;而要实现能量的转换。热力系又必须通过状态的变化,即过程来完成,“过程”就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平衡被破坏。为使“平衡”和“过程”这两个矛盾的概念统一,故引入准平衡过程,它是指在无限小势差的推动下,由一系列连续的
平衡态组成的过程。它的实现条件是:推动过程进行的势差无限小,这样可保证系统在任意时刻皆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建立准平衡过程概念的好处:可以用确定的状态参数变化描述过程;可以在参数坐标图上用一条连续曲线表示过程。
系统由一个状态到达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称为
热力过程,简称过程。状态改变意味着
系统原平衡态被破坏。实际热工设备中进行的过程,都是由于系统内部各处温度、压力或密度的不平衡而引起的,所以过程所经历的中间状态是
不平衡的。
如果在热力过程中系统所经历的每一个状态都无限地接近平衡态,这种过程称为准平衡过程,又称为
准静态过程,在状态参数坐标图上可以用连续的实线表示。而非平衡过程由于它所经历的不平衡状态没有确定的状态参数,因而不能表示在状态参数坐标图上。
如果用坐标轴代表某两个
状态参量,则体系的任意平衡态可以用图上的一个点来描写,
非平衡态却不能如此描写,因为非平衡态至少有一个参量是不存在确定值的。
准平衡过程可以在PV图上用实线描述,非平衡过程则用虚线代表,它不能用PV图描述。在准平衡过程中,体系的状态参量不仅有明确的数值,而且与外界的相应参数(如
压强)数值相同。
计算准平衡过程中的
功的典例。设有一气缸,活塞的截面积为S。随着气体膨胀,活塞移动了dl后,气体所做的
元功为: ,式中dV为气体容积的改变。设气体从状态Ⅰ变化到状态Ⅱ,在图中以实线Ⅰ和Ⅱ表示;功dA可以用画有阴影的小面积来表示。从状态Ⅰ变化到状态Ⅱ,气体总功基本等于上述小面积的总和,即曲线下的面积:
当
气体膨胀,系统对外界做功时,A>0。当气体被压缩,外界对系统做功时,A<0。从图中可知,系统沿虚线所示的过程比沿着实线的过程做的功大。所以,系统由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时所做的功,不仅取决于它的始末状态,而且和它经历的过程有关。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于有限的准平衡过程得:
我们知道,气体的内能为气体状态的
单值函数,气体从一状态变到另一状态,不论其过程如何,其内能的改变 为一定值。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推知,气体从一状态变到另一状态,既然内能的变化一定,做功必与过程有关,则气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与过程有关。
理论上,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一个系统从非平衡态达到完全平衡态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从非平衡态趋近平衡态所需时间往往不很长,这段时间叫做
弛豫时间。
实际上,在系统内外的不平衡势(如
压力差、温度差等)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弛豫时间非常短,可以将实际过程近似地看作准平衡过程。例如:在
活塞式热力机械中,活塞运动的速度一般在10 m/s以内,但气体的内部压力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声速,通常每秒数百米,相对而言,活塞运动的速度很慢,这类情况就可按准平衡过程处理。
准平衡过程是实际过程的极限情况,是一种科学抽象。但是,准平衡过程在热学研究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热力学的定量结论只严格地适用于准平衡过程。由于准平衡过程是实际过程的极限情况,所以热力学结论一方面绐我们提供了实际过程的定量界限(如
热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实际过程给出间接的数量关系。当状态量的变化与过程无关时,可用准平衡过程代替非平衡过程来计算两个状态之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