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度
社会学术语
所谓准备度是指被领导者在接受并执行一项具体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意愿的水平。换句话说,准备度是一个人在某项特定工作中的表现。
背景介绍
组织行为学家保罗·赫塞博士(PaulHersey)一生致力于领导力研究。1969年,他同肯·布兰查德(KenH.Blanchard,也译为布兰佳)合著《组织行为学》(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Behavior:UtilizingHumanResources)一书,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这本书在工商界与学术界反响巨大,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广为传播。借助这一东风,1975年保罗。赫塞创建了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并正式注册了情境领导(SituationalLeadership)这一商标。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情境领导模型中有关准备度的知识。
结构
“准备度”是由能力和意愿两个部分组成的。“能力”是个人或组织在某一项特定的工作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才干。“意愿”是指个人或组织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工作或活动而表现出的信心、承诺和动机。
水平
准备度水平是指人们在每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意愿的不同组合。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若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善于区分和把握被领导者当下的状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保罗·赫塞博士发现,按能力和意愿的高低程度,同一人常常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
准备度一(R1):能力弱,低意愿并信心差。
准备度二(R2):能力弱,高意愿或有信心。
准备度三(R3):能力强,低意愿或信心差。
准备度四(R4):能力强,意愿高并有信心。
波动
就个人而言,准备度是会发生变化的。由于被要求完成的工作不同,人们的准备度往往也会处于不同的水平。就同一类任务而言,准备度也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由于被要求完成任务的环境不同或条件的变化,人们的准备度往往也会处于不同的水平。
主要影响
?准备度为何会发生变化?那是因为能力与意愿在相互影响。能力直接影响意愿,意愿也直接影响能力。
尽管能力与意愿是相互不同的两种特征,但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系统。保罗·赫塞博士指出,一个人拥有信心、承诺及动机的程度会影响到其能力的运用,也会影响到自身成长和现有能力提高的程度。反过来说,人们在工作中运用知识、经验和技巧的程度也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意愿。某一方面的改变都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诊断方法
关于这四种准备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比如,一个对工作并无兴趣的新员工,他的工作动机只是为了换取生存条件。作为新手,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技能,从心理上也没有去做好工作的兴趣与动机,他就处在准备度一的水平上。而一个对工作有兴趣的新员工,在技能和训练上虽然不足,但却有做好工作的意愿和信心,他则处在准备度二的水平上。一个升职无望的老油条,由于多年磨炼,工作知识和技能无可挑剔,但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和愿望,漫不经心,他就处在准备度三的水平上。而一个经验丰富、技术精湛,而且渴望着大显身手的工作骨干,则能力、意愿和信心齐备,他则处在准备度四的水平上。
对于这四种不同的员工,领导行为显然是不能一样的。情境领导理论的重点,在于与员工状况相吻合,所以,进行员工准备度的判断,是这一模式的关键。
观察方法
情境领导理论指出,你需要根据观察到的行为来判定被领导者的准备度。准备度指的是一个人在一项任务中“当下的状态”。不论是“能力”还是“意愿”,都必须是眼见为实的。准备度不是指一个人的一贯表现,而是指在当前的这个具体任务上的人的状态。如果一个人一天要操作20项不同的任务,那么这20项任务的准备度必须分别评估。
必须注意,判断员工的准备度,依据是“表现”而不是“潜质”。表现来自于行为,不是言论和思想。赫塞特别强调对“表现”一词的理解,即根据被领导者的行为来判定其准备度,是“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意愿,而不是潜力或是口头上的“雄心壮志”。如此看来,诸葛亮用马谡就是吃了这个亏。两千年前孔老夫子也强调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道理是一样的。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东西,一旦忽视就会在实践中铸成大错。
在后来的管理培训实践中,赫塞还提出,这一模型强调了员工的意愿与能力因素,但还有不足,应当把员工的个性模式也添加进来,使判断更为准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模式,有人注重形象,有人注重抽象;有人偏重于直观,有人偏重于数据。员工个性模式这一维度,会影响到领导人沟通方式的选择。
应用
领导风格与准备度的对应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当被领导者处于不同的准备度水平时,他对于领导者行为的需求有所不同。针对被领导者的四种准备度水平,领导者可以采用四种领导风格。准备度与领导风格的对应关系是:
准备度水平1:告知式领导风格
准备度水平2:推销式领导风格
准备度水平3:参与式领导风格
准备度水平4:授权式领导风格
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
在准备度评估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领导风格。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领导风格,领导者通过不同侧重和不同量级的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影响员工,表现出不同的领导风格。工作行为是指导性的,就是告诉被领导者应该做什么,在哪做,如何做,以及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上对下的单向行为。而关系行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行为,强调沟通与倾听,让被领导者参与讨论,很少直接命令。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组合,构成一个关于领导风格的二维模型,示意图中的X轴显示的是工作行为,由低到高;Y轴显示的是关系行为,也是由低到高。通过高低组合,可以把领导风格简化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高工作低关系(S1);第二种是高工作高关系(S2);第三种是低工作高关系(S3);第四种是低工作低关系(S4)。
人们心里通常会预设一个最佳的领导风格,但是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式的最好的领导风格。在这一点上,情境领导理论与管理方格理论有着重大差别。赫塞认为,不同的情境对应不同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只能在某种情境下最有效,而不可能在任何情境下都最有效。他们把四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与四种领导风格联系起来,以帮助领导者选择高效的行为模式。
风格一(S1):告知式。由于R1水平的员工对工作完全没有准备,所以,领导者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们做什么,哪里做,什么时候做及怎么做。这一阶段不应给予过多的支持行为与双向沟通。过多的支持行为会使被领导者产生误解,认为领导者容忍或接受不佳表现,甚至会鼓励不佳表现。而被领导者由于对工作不熟悉,技能不足,既不掌握窍门,又提不出创见,过多地让其参与决策,反而会造成他们的惶恐不安,甚至增加思想负担。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进行少量的沟通,这种沟通以促进被领导者对工作指令的理解为目的。这一阶段最佳的领导风格就是高工作低关系行为。因为领导者需要做出详细的指示,所以又称为“告知式”,接近于通常所说的命令式。
风格二(S2):推销式。对于处于R2水平的员工,他们虽然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但具有工作的意愿和学习的动机,由于能力的不足,领导者要进行较多的工作指导。而且该阶段的被领导者自我状态很好,有积极参与决策的愿望或对工作充满信心,具有这种信念的员工,一般都比较反感直接的命令,领导者必须要给他们以支持或鼓励,否则会让他们产生挫折感,认为得不到信任。这一阶段要采用高工作高关系行为的领导风格,领导者要通过向被领导者解释决策的原因,试图让被领导者感觉得到重视,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因此可称作“推销式”。
风格三(S3):参与式。处于R3水平的员工具备足够的能力,但缺乏信心和动机。他们不需要大量的有关工作的指导和指示,但需要领导者在心理和氛围上予以支持和鼓励。这一阶段的领导风格是低工作高关系行为,领导者对具体任务可以放手,但要强化沟通和激励,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激发其工作意愿,建立信心。这种方式强调部下的参与,所以称之为“参与式”。
风格四(S4):授权式。达到R4水平的员工有足够的能力、意愿和信心。对于这样的员工,领导基本上可以放手,无为而治。在工作实践中,这样的员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可能远胜过领导者,他们不需要什么指导或指令,并且他们有信心并主动地完成工作,也不需要过多的鼓励与沟通。领导者对他们要做的,主要是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合适的评价。这种领导风格是低工作低关系行为。由于领导者对这类员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决策权与执行权都会下移,所以称为“授权式”。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2 19:46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