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科研机构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由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于1989年开始筹建。1990年9月,对外开放。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是唯一的国家级冻土工程研究与应用单位。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技术队伍,是我国冻土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中心,在国际冻土学术界占有重要的位置。
研究领域
实验室学术方向为研究土、岩等介质冻融过程及相关的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特性、机理和模式,及其在解决工程、环境与资源问题上的应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冻融土、岩的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活动层过程;未冻水动力学;质、热、力耦合过程;寒区化学、生物作用;
(2)寒区工程与环境问题研究:寒区环境工程地质评价和预测;工程结构与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监测与调控;冻害防治措施及寒区建筑材料;寒区岩土工程稳定性及可靠性;冷能综合利用;寒区资源探索;
(3)测试与低温应用技术:室内及现场试验测试技术,人工冻结(融化)应用理论体系和技术。
项目成果
实验室的主要科研成果:在积极开展冻土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等研究课题,紧密围绕能源、交通、水利等有关的寒区重大工程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开展了两淮人工冻结凿井冻土壁工程性质研究、安徽淮北等矿井冻融土工程地质性质与评价、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冻土工程问题研究、青藏公路、青康公路和宁张公路冻土区工程地质勘测及冻土路基工程问题研究、227国道大坂山隧道修筑技术研究、青藏公路沿线通信光缆定线及埋设工艺研究等,正结合青藏铁路建设开展“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重大项目研究,并在高原建立了观测研究站。实验室是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与环境研究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的冻土研究和资料积累,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上述研究不仅为国家重大工程解决了一批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节省工程投资约9亿多元,而且实现了以任务带学科,促进了工程冻土学的发展。实验室承担国家、省部委各种项目90多项,取得了一批在国际冻土学前沿领域具有开拓性、突破性或是有明显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900多篇,专著20余部,其中SCI收录86篇,EI收录75篇,1部专著在国外出版,参编规范3部。这些成果的取得,使我国冻土学研究在地下冰成因、深土冻土力学、冻土动力学及未冻水动力学等许多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些成果已被加拿大魁北克交通部收入《北方道路建设指南》,有的已被美国陆军寒区研究和工程实验室学者应用于工程实践。同样许多成果也被我国许多教科书和有关规范收录,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当中。先后获得国家与省部级奖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新型专利8项。
学术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人,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出站博士后10人(包括国外回国1人),培养博士21人,硕士23人;现有在站博士后10人,在读博士生30人,在读硕士生10人。毕业的研究生中1人获得第四届“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其余大部分已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他们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在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同时,通过高访学者、课题聘请等形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实验室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大好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开发建设寒区势在必行。实验室只有紧紧把握冻土学科前沿,进行创新性研究,吸引国内外在本领域的一流人才,面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解决国家在寒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基础性、关键性和综合性的工程和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才能创建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攀登科学高峰,使我国冻土工程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实验室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进行新的拼搏,有信心用辛勤的劳动去迎接灿烂的明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23:23
目录
概述
研究领域
项目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