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记》是唐代文学家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所作的一篇风景小品,小品介绍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
作品原文
冷泉亭1记
东南山水,余杭郡2为最。就郡言,灵隐寺3为尤4。由寺观,冷泉亭为甲5。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6。高不倍寻7,广不累丈8,而撮奇得要9,地搜胜概10,物无遁形11。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12,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13,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14,风泠泠15,可以蠲烦析酲16,起人心情17。山树为盖18,岩石为屏,云从栋生19,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20足于床21下;卧而狎22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23洁沏,粹冷柔滑24。若俗士,若道人25,眼耳之尘,心舌之垢26,不待盥涤27,见辄除去28。潜利阴益29,可胜言哉30!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31,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32,有相里君造33虚白亭,有韩仆射皋34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35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36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37河南元藇38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39,可谓佳境殚40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41,无所加焉42。故吾继之,述而不作43。
长庆44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东南一带的山水风景,余杭郡可以称得上最美了。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灵隐寺最好。从灵隐寺的景致来看,又当属冷泉亭为第一。冷泉亭在灵隐山下,水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亭高不过十几尺,方圆不到两丈,但却聚集了自然的奇景,搜揽了优美的山水佳境无遗,亭中观赏灵隐景致,一览无余。春天的日子,我喜爱这里花草的芳香,树木的茂盛,这里可以引导人们心境平和地吸取新鲜空气,令人血气通畅。夏天的夜晚,我喜爱那里平静的泉水,清凉的和风,这里又可以使人们消除烦恼解散酒后的困倦,振奋人的精神。灵隐山上的树木为伞盖,岩石为屏风,云彩由亭梁处升起,涧水与亭阶持平。坐在亭中赏玩,可以在坐榻前洗足;躺在亭中赏玩,又可以在枕边垂钓。况且水流舒缓明澈而又清凉纯净。无论是俗人还是出家人看见冷泉亭水,不必去洗涤,便会将眼、耳、心、舌的尘垢清除掉了。冷泉亭暗地里给人们的好处岂能说尽。这就是冷泉亭的景致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为第一的原因。
余杭自郡城直至郡四边疆界,重峦叠湖,这样的河山容易成乡风景优美的地方。在此以前,在余杭做刺史的,有相里造建了虚亭,有韩皋仆射建了候仙亭,有裴棠棣庶子建了观风亭,有卢元辅兰事建了见山亭,还有右司郎中河南人元奠最后建的冷泉亭。于是五座亭相望,像五个手指那样排列,它们已经把最好的景境都占了,构筑山水佳境的事情已经完毕。后来的人虽然有机敏巧妙的想法,也无法再增添什么了。所以,我接任刺史,也只是记述其事而不在构筑亭台了。
唐穆宗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这年,白居易赴杭之初,有些颓然,但是他深深爱上杭州的山水。赴任期间,白居易不仅建堤疏井,惠泽百姓,而且西湖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冷泉亭记》就是其中一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文分作两层。
第一层写冷泉亭的景致“最余杭而甲灵隐”。作者先写此亭的方位:“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层层写来,由表及里。使人们对冷泉亭的位置了然于胸。接下来作者明明白白告诉读者,“亭在山下水中央”,为后文的铺写埋下伏笔。待到笔锋触及亭周景色,作者采取了详略结合的写法。他先略写春景:“草薰薰,木欣欣”;又略写夏景:“泉渟渟,风泠泠”。下面则详写作者身处其间的惬意与感受。他先写身居亭中的无限惬意:纵目远望,“山树为盖,岩石为屏”;回神四顾,“云从栋生,水与阶平”;正因“亭在水中央”,故得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以上总写人在亭中的形体之乐。以下则叙写心神之娱,亦即作者在亭中生发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切身感受:“矧又潺湲洁沏(写对水的视觉感受),粹冷柔滑(写对水的触觉感受),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有形有声之烦忧),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写来洋洋洒洒,巨细无遗。
第二层则将冷泉亭和与其邻近并先其建成的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见山亭总收一笔:“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景殚矣,能事毕矣。”故而作者表示:“吾继之,述而不作。”。以此作结,干净利落,颇见豹尾功力。
纵观全篇,其落足处均在一“情”字上:写春景、夏景,则言及“导和纳粹,畅人血气”、“蠲烦析酲,起人心情”,自然是抒情;写“山树为盖,岩石为屏”,巧用一“盖”字、一“屏”字,写人的视觉感受,当然也是抒情;写“濯足床下”下一“玩”字,写“垂钓枕上”下一“狎”字,固然还是抒情。通篇寄情于景,即景抒情,情寓于景,景助情生;详写虽侧重抒情,也不忘描景,略写虽重于描景,仍不忘抒情。
《冷泉亭记》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于作者将景物描写同作看的心理感受紧密结合,笔锋饱含感情,不仅反映了冷泉亭的自然美景,而且作者一味沉浸山水之美中、逍遥而自适的雅士形象也跃然纸上。冷泉亭的自然风光不仅以其优美适人而使作者流连忘返,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冷泉亭记》音韵谐美,句式灵活。短句如“木欣欣,风泠泠”,长句如“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既灵活飞动,又不失工整;四字句如“云从栋生,水与阶平静”,句句对仗,隔句押韵,又如“薰薰”,“欣欣”,“泠泠”等叠音词的运用,既自然贴切,又富于音乐之美。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
刘孝严:文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写景状物,朴素自然;抒情议论,意趣隽永,含蕴深刻,别有风味。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诗人。
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任左抬遗。因上书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当权者,贬为江州司马。后被召为主客郎中。曾出任杭州、苏州刺史,以艰部尚书致仕。曾官太子少傅、故世称白少傅、
白傅。
白居易是中店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易近人,时称“
元和体”。主要代表作有《
长恨歌》、《
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