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楔(ice wedge)是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
形成条件
冰楔的形成条件是:严寒的气候、深入到永冻层中为冰脉所填充的裂隙、冰楔的围岩是可塑性的。这样水在裂隙中才能反复冻结、膨胀,使围岩不断受压而变形。根据冰楔形成时间和围岩形成时间的先后关系,可分为同生冰楔和后生冰楔两种类型。前者是冰楔与围岩沉积物同时形成,后者则是冰楔形成于其围岩沉积层堆积之后。
在气温下降较快,且持续严寒酷冷的气候条件下,一旦冰脉形成,就会通过冰体逐年冻结与融化交替过程使冰年层生长,使冰脉加宽加深,围岩受到挤压,并贯穿活动层楔入永冻层,在夏节融冰时,下部也不会融化,即冰楔。
国内发现
现存冰楔
1983年1月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冻土研究室在中国东北北纬50°32′,东经121°29′的伊图里河镇伊西开挖上水道地沟时首次发现了冰楔,这些冰楔可能为不活动冰楔。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冰楔,也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发现的纬度最靠北的冰楔。1984年11月又在附近开挖再一次发现了冰楔,并作了详细记录。
伊图里河冰楔是在全新世4~2ka里形成的,这个时段对于重建东北地区第四纪古环境空间格局和预测未来的环境变迁非常关键。
冰楔假型
冰楔假型:冰楔冰融化后,原来被冰占据的空间为来自周围和上覆土层中的土所充填而形成的楔状土体。
冰楔假型成因:由于气温升高,或是地表水淹没等原因,造成冻土退化,脉冰消融,脉冰空腔被塌落的围岩和上部土脉充填,这样便形成了冰楔假型。从外形上看,冰楔假型与土脉、砂楔很相似,但仔细观察,二者则有不同。冰楔假型个体大,而且延续到冻土上限以下;土脉、砂楔个体小,延深一般不超过季节融化层。冰楔假型在季节融化层呈锅底状断面,在冻土上限以下呈楔状断面;土脉及砂楔多呈单一的楔状断面。冰楔假型往往存在明显的塌落构造和围岩滑向楔内的痕迹;土脉围岩有时也能看到滑向楔内的痕迹,但不像冰楔假型那么明显,同时弯曲度也不大。
80年代末发现西昆仑山甜水海地区广泛分布着砂楔群等冰缘现象。
90年代在山西大同、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大面积冰楔假型。
2007年11月,在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上游河谷右岸的取土坑内(37°51′ N, 100°08′ E;海拔3 618 m)首次发现楔形构造,成群分布在表层草根腐殖土之下约0.5 m深度处,楔体呈袋状或舌状,楔口宽度和楔体高度约在2.0~3.0m,宽高比值接近1,楔体周围地层为冲洪积相碎石土堆积,充填物为土黄色、灰黑色粉质土,楔体两壁附近的卵、碎石长轴具有平行于楔壁的定向性, 说明这些碎石曾经受到过挤压,据此初步判断这些楔形构造为冰楔假形。
冰楔意义
冰楔的发现对指导今后的工程建筑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古气候重建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