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钟越
中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1982年10月28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祖籍河南唐河县,中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人物生平
1931年12月31日,冯钟越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读中学。
1946年,回到北京,入读清华大学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沈阳飞机制造厂总装车间工艺室主任。
1956年5月,任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强度组组长。
1961年8月,调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〇一研究所强度室副主任。
1962年,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〇一研究所强度室主任。
1965年,调总师办主管结构、强度、试验工作。
1970年,任四川成都歼击机设计研究所强度室主任。
1973年,任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底,兼任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总工程师。
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82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冯钟越在仿制米格-17型飞机中负责静力试验的资料准备和试验现场的组织工作;在歼教-1飞机的设计中,负责强度计算方案,审定并签发了主要设计图纸,领导拟定了静力试验大纲和试验任务书;在东风-113飞机的研制中,应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矩形阵位移法、矩阵方法对机翼进行应力分析,为以后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1980年负责歼-8飞机结构强度试验,在制定强度计算原则及飞机各大部件的强度计算方案中,机翼的计算采用了三次不定解法,影响系统采用Levy位移法给出,校核计算采用直接刚度法,机身计算采用传统的简化假设。
1970年以后,冯钟越参加了歼-9飞机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1973年以后,组织领导了水轰-5飞机、运-7飞机、运-8飞机、运-10飞机的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截至1982年10月,冯钟越共发表论著10篇。1960年,在《国际航空》刊物上发表了《小展弦比机翼的气动弹性问题》的论文。1963年,与管德翻译出版了冯元祯的英文版专著《空气弹性力学引论》(国防工业出版社)。
人才培养
冯钟越培养了一批科技工作的实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技专家刘夏石就是冯钟越当时重点培养的技术尖子之一。
社会任职
冯钟越先后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冯钟越的祖父冯台异是清朝进士,在湖北崇阳当过知县;父亲冯友兰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学者;母亲任载坤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前辈任芝铭的女儿。
冯钟越夫妇二人在沈阳工作,育有一个独生子冯岱,冯岱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冯岱跟随母亲去沈阳生活。
冯钟越酷爱文学,利用业余时间曾阅读过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反映现实生活的名篇,他也从不放过,去世以前,他在病中也曾用诗来抒发他的情怀。
人物评价
冯钟越为中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评)
冯钟越同志在航空科技战线奋斗了三十年, 他为航空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力学与实践》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7:3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