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用之
唐朝官员
冯用之,河南洛阳人。唐玄宗时任万年县县令、金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他的著作《机论》蕴含着以机遇、机智、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智慧。
经历
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发机之要,实资于时,”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时。“进而得时,亦机也,退而得时,亦机也;取而得时,亦机也,舍而得时,亦机也;语而得时,亦机也,默而得时,亦机也。”进退、取舍、语默得时,即是得机,失时必然失机。得机与失机的效果截然不同,“君子得其机,则仇雠变为心腹,”“失其机,则亲昵反为勍敌。”
机智聪敏,随机应变。“机者生于智者也,智者随其性者也,”机总是和智慧相关联的。在这里,冯用之引入了儒家的“性”,以此遏制机智向机诈的蜕变。“国不用机,以克永世,匪我攸闻。夫茫茫六经,万机之圃,昭昭前史,万机之鉴。仲尼云:‘知几其神乎!’”治国没有不用机智而能长治久安者。儒家六经是机智的宝藏,前代历史又是机智的镜鉴。只有预先察知机变的征兆,才能进入随机应变的神妙境界。
善用机术,成就霸业。“至哉斯术也,莫不以合义为本,趋时为用。”历史上圣帝、明君、贤臣、霸主之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关键就在于善用机变之术。如,尧成为圣帝,在于“取圣之机”;舜成为明君,在于“取时之机”;周公成为贤臣,在于“取贤之机”;嬴政成为霸主,在于“取霸之机”。冯用之举例说,善于治国的君主犹如机械师偃师和帮助周穆王平定镐京叛乱的造父,强调“机在于我”“策在于我”。在这里,他既明确了行机用策的主体性,也说明了行机用策的能动性。
取机之利,避机之害。机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行机用机的主体、目的不同,因此既可能取得机之利,也可能遭受机之害。“大人行之,则合于道,细人窃之,则阶于乱。合道所以济世,阶乱所以灭身。济世,机之利者也;灭身,机之害者也。”春秋时期,范蠡以“道”行机用机,辅佐越王勾践,遏制了吴国称霸,即机之利;相反,楚太子费无极背“道”而行机用机,导致楚国政局动荡,遭杀身之祸,即机之害。而判断“利害”的关键,在于看其是否符合“道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13 17:2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