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洪达(1930年10月—1993年7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
天津,祖籍
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1948年9月入苏联
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海军专业,
冯玉祥之子。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人物生平
冯洪达在天津出生时,他的父亲冯玉祥正处于联合
阎锡山、
李宗仁二人发动反对
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失败,所率部队被蒋介石收编,避居山西汾阳峪道河之际。那时父亲冯玉祥处于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次年春天,冯洪达的母亲李德全带着出世不久的幼子及其他几个儿女来到汾阳,这就是冯洪达与父亲的首次见面。
当冯洪达出现在父亲面前时,平时总是满脸阴云的冯玉祥将军顿时云开雾散,现出了满脸的笑容。此后的几年中,小洪达一直跟着父母,奔走于黄河两岸,似乎就没有离开过他们,应该说,在父亲的弟兄姐妹中,幼年时代的冯洪达享受的父母之爱是最多的。可能是由于冯玉祥晚年得子,于是对冯洪达特别宠爱,使幼年时的冯洪达显得特别调皮。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冯洪达就特别喜欢弄刀舞枪。每一次姐弟们在一起做功课时,活泼爱动的小洪达总是坐不下来,常常趁姐姐们不注意时,用笔捅她们一下,闹得大家不得安宁。知子莫若母,这时,他的母亲李德全说:“小达子,是不是不想做作业了,那就出去玩剑吧!别逗你的姐姐了!”
听母亲这么一说,小洪达便会立即放下手中的笔,飞也似地跑到院子里,拿起剑就在那里独自“砍杀”起来。小时的冯洪达还有一件最捣蛋的事。一次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在南京玄武湖划船时,小洪达趁大家不备之时,将小船猛地摇晃起来,把他的母亲也弄落到水里去了。
1948年7月底,冯洪达随父亲赴美考察,乘海轮取道苏联回国参加人民政协会议。途经
黑海时,夜间轮船突然起火,顿时间烈焰冲天,在大难临头之际,这时年纪还不满18岁的冯洪达有如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冲进浓烟之中,找到了父母居住的船舱。当他发现舱门仍然紧闭时,知道情况不好,急得简直要发疯了,不顾一切地拼命叫喊着父母的名字,并对舱门拳打脚踢,踢得震天响,以致手脚鲜血直流。但仍不见父母开门,于是他在浓烟中迅速摸到了一把太平斧,抓起来就朝舱门砍砸去,连续几下舱门终于被砍开了。他先抱起已经被浓烟熏得晕倒在沙发上的母亲,将她背出船舱,放在离烟火较远的地方,转头又冲进浓烟之中,将父亲背出了舱,迅速进行抢救。然而父亲因年岁已高,加之浓烟窒息的时间太长,终究没有抢救过来,离开了他们,这时父亲才68岁。
这次海难,冯洪达还失去了他最小的妹妹晓达,无情的烈火夺走了她幼小的生命。失去两位亲人的冯洪达,真可谓痛心疾首。
受父亲长期爱国主义思想熏陶的冯洪达深知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他毅然告别了母亲,留在苏联,进入
巴库海军学院学军事,从此也就开始了他与父亲一样的军人生涯。
1953年,冯洪达从苏联学成归国后,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海军建设之中,他当过
北海舰队基地航保处处长、副舰长,一干就是10多年。当“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时,冯洪达又背上了“大军阀后代”的黑锅,痛苦地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海军生涯,下放到农场养鸭。
直到1982年,邓小平同志出席纪念
冯玉祥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得知冯洪达将军的情况后,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冯洪达升任海军司令部航保部部长,次年,调任
大连舰艇学院任副院长,不久升任院长等职。此时中央军委还授予他少将军街。大连舰艇学院是一所重点军事院校,在这里冯洪达呕心沥血为中国海军培养了一批批高级的人才。
1984年,国庆35周年,
天安门广场上大阅兵时,其中海军方队就是冯洪达将军自己组织和训练的。在训练期间,54岁的他与学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国庆节那天,冯洪达将军走在海军方队的最前列接受中央军委首长检阅。由于任务完成出色,冯洪达将军还受到中央军委的通报表扬。
1987年,军委下令调冯洪达将军任
北海舰队副
司令员。正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之时,却因长期劳碌、超负荷工作,染上重病,卧榻不起。直到1993年,冯洪达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带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人生遗憾,离开了他眷恋的亲人,离开了他时刻牵挂的海军事业。
担任职务
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冯洪达将军的夫人
余华心女士,是
冯玉祥将军从前的老部下
余心清先生的千金。冯余两家早年就有着密切的交往,那时,他们彼此也时有耳闻。早年,
余华心女士在
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中国
人民大学攻读马列主义,并获取硕士学位。
1958年,冯洪达将军学成归国,进入中国人民海军
东海舰队,经常去上海,当时余华心女士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书,经人介绍他们开始了交往。当余华心在人民大学提前毕业后,就被分配到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编辑。1958年,这位形象酷似其父,身材魁梧,一表人才,被人称之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冯洪达,与容貌端庄漂亮而又有“才女”之称的
余华心终于结成连理。
婚后,这对恩爱夫妻长期分离,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当他们有了一对儿女后,只好把两个孩子送到北京的母亲李德全身边抚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余华心女士为了替公公
冯玉祥讨回公道,开始多方搜集冯玉祥将军的资料,写出了《
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一书,书中首次披露了不少冯将军抗日反蒋、争取民主等一系列动人事迹。此书的发行,也为促成中央召开纪念冯玉祥将军诞辰100周年会议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其后,余华心女士又写成了《爱国将领冯玉祥》一书,该书在《大连日报》连续刊出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冯洪达将军去世后,余华心女士怀着对曾相濡以沫35载的亲人的深深思念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100多首怀念丈夫冯洪达将军的诗。
宏图初展
1976年,横行一时的“
四人帮”终于倒台,满天乌云散去,压在人们心里厚重的阴霾随之消失。但能力出众、工作出色的洪达虽然调任
北海舰队航保处副处长,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压制,得不到提拔重用。一本《
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面世,首次发行量达到23万余册。书中着重记述了冯玉祥晚年在美国进行的反蒋反内战的民主斗争,揭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引起了轰动,并有力地促成了1982年“纪念杰出爱国将领冯玉祥诞辰100周年”活动的举行。就是在这次纪念会后,
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冯家第二代,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
余华心简单地汇报洪达的情况。事后在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下,洪达升任海军司令部航保部副部长。1983年,洪达接到命令,调任
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随后又被任命为院长。
在大连舰艇学院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上,洪达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这是一所为祖国国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点院校,能否办好直接关系到国家
海防的安危啊!针对学院当时还存在的“文革”后遗症,他大刀阔斧开始整治。首先狠抓基础建设,当时学院住房十分紧张,小三间里都塞着三户高级知识分子,拥挤不堪。洪达领着部属竭尽全力搞基本建设,亲自在外面跑原材料,盖起了几栋住宅楼,初步缓解了教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为了丰富学员们的课余生活,他又主持修建了网球场、溜冰场,使得整个校园一下子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考虑到学员训练十分辛苦,营养跟不上,洪达决定建造一个养鸡场,以保证学员每人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为解决养鸡技术问题,他两度到过刚起步的养鸡专业户韩伟家里,虚心请教。其次,洪达十分关心和敬重教师。他刚到学院的时候,看到教员们每天早上扛着笤帚扫大街,立即下令停止了这一荒谬的行为,他说:“教员工的任务是科研,教学,
为国育才,怎么能用一些琐碎小事来牵扯、分散他们的精力呢?”上述举措得到了全校上下的拥护。 在对待部属和士兵的问题上,洪达继承乃父风节,爱兵如子。身为一院之长,洪达经常骑着自行车满校园转悠,和
学员、士兵、炊事员、教职工等进行攀谈,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流经校园的“自由河”,淤泥沉积,其臭无比,有一次,天降滂沱大雨,洪达组织干部加以疏浚,年逾五旬的他也卷起裤管下到泥水里指挥,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可能对他以后罹患严重的类风湿疾病种下了祸根。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洪达亲自组织和训练海军方队,他与大家同吃同住同训练,从严要求,不顾烈日炎夏,不怕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国庆节那天,我们的海军方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
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显示着国威、军威。
壮志未酬
1987年底,为了加强作战部队建设,军委下令调任洪达为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但十分不幸的是,事业初上台阶、正当再接再厉大展宏图的洪达已经
病魔缠身,渐至卧榻不起,无法赴任。1993年,患病长达六年之久的冯洪达将军因医治无效而溘然长逝。怀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抱着对事业未竟的沉重遗憾,他永远的离去了,年仅62岁!家人痛不欲生,生前亲朋故旧亦悲伤莫名!正是“功名初就时运尽,将星陨落命在天。”
造化弄人,天妒英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