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京(1602一1669),字修隐,一字紫乙,号秋水,山西
代州人。顺治中拔贡。授永平知府。累迁广东左布政使,屡平巨盗。每上书奏事,次第施行。母没,如京年巳六十余,居丧哀毁骨立。服阕,未几卒。如京作诗颇清利,尤工五言。著有《
秋水集》十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人物生平
冯如京,字修隐,一字紫乙,号秋水,山西代州人(《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作“山西振武卫籍”)。
万历三十年出生,卒于康熙八年。明崇祯元年恩贡,崇祯十三年举海内经明行修之儒,廷对称旨,除永平府滦州知州。崇祯十五年迁永平府同知。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闯王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追击李自成,过永平府,同知冯如京率众投诚,七月授永平府知府。顺治元年九月十二日,清世祖入关,到永平府,知府冯如京、副将张维义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驾。《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元年九月甲午,车驾入山海关。丁酉,次永平。始严稽察逃人之令。”《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元年九月丁酉。上驻跸永平府,知府冯如京、副将张维义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驾。上赐食谕之曰:‘尔等各安心轸恤所属军民人等,爱养孤贫,俾其得所。又须严查各属,遇有一二逃人获时即行解京,倘隐匿不解,被原主识认,或被傍人告发,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之人置之重刑。’仍传谕山海关晓示各属。”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冯如京,振武卫人,恩贡,顺治元年(至二年)任(永平府知府)。历升左右布政。”“同知(顺治):冯如京,代州人,恩贡。”“滦州知州(崇祯):冯如京,代州人,恩贡。”“冯如京,山西太原振武卫人。由恩贡顺治元年任。值开国初,以本府同知擢用。弹压变乱,招集流离。申请创立寓学,以恤远士,革除明季陋规,以抚疮痍,六属钦服,士民爱戴。寻升榆林道副使,历广东、江南左右布政。”
顺治二年五月升榆林兵备道陕西副使。《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二年乙酉五月壬午朔。丁亥,永平府知府冯如京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榆林西路兵备道。”
顺治四年三月升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西宁道。《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四年丁亥三月壬寅朔。癸未,升陕西榆林兵备道副使冯如京为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抚治西宁道。”
顺治五年,诰授通奉大夫。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五年六月,陕甘巡按御史王世功揭报:“河西一带回逆作乱,伏乞敕部,将死难抚臣张文衡、甘凉道臣林维造等分别优恤,庄浪道范芝、西宁道冯如京失印,应究拟,并速铨补员缺。”
顺治六年八月十五日,巡按陕西甘肃监察御史巨石维昆谨题,为栓补抚道重臣,以资弹压事。“奉都察院勘札,准刑部咨二该洲抄出陕西甘肃巡洲史王世功题前事等因,顺治五年六月十五日奉圣旨:张文衡等察明议奏,范芝等革了职。该督抚按提问该顺缺官,已推的速催到任,未推的即与推补。该部知道。钦此钦遵。抄部咨院札行前按臣王世功,备行陕西按察司并庄浪道勘拟去后,除范芝俟勘,问糊至日,容臣另本具奏外,兹于顺治六年七月初九日,据庄浪道右参议冯士标呈,问得一名冯如京,年三十九岁,山西太原府振武卫人,由恩贡于顺治元年七月内推升北直永平府知府,二年五月内推升陕西靖边兵备道副使。四年四月内推升西宁兵备道参政,七月十三日到任。状招于顺治五年三月内,甘凉萨镇叛口作乱,于四月初一日警闻西宁,彼时如京吸拨远探,调兵援庄,率文武军民饮血矢天。敦请上官祁廷谏。祁国屏、李天俞调集番寺海嘉,馨囊犒土,塘报二十余次,印案在卷。至四月十五日逆回屠戮庄浪,势迫燃眉,如京即督率原任西宁副将张世耀、威远游击于可训等,前堵于西大通河口,如京统兵哪于冰沟、西大通两山。至十九日,贼拨拥至,游击于可训腰中一箭,坠桥溺水者多人,刘张世耀接鹰久,后如京率众赴援,不意大贼蜂至,寡不敌众,遂退冰沟,攻打一昼夜。贼见路窄守严,退过河口,西宁境内寸土未失。及湖亡兵丁内,将辩亲丁刘全等射死,阵前印失无存。今在官原任西大通操守赵龙脚冰沟防守李正旺报文可据。随于闰四月初三日,塘报督按各部邮,批详在卷。后蒙总督军门孟副都卸史将西宁道印从阵前寻获,于顺治六年三月十七日差官发送,如京于本曰暂收呈报外排庄浪右参议冯士标细加研审,前情明白。看得西宁道冯如京,问回贼逼境,提兵堵截。于冰沟、西大通河口,阵前射死负印之人而印。还当场失落,虽河西回群悉被屠戮,西宁至今安堵,系本官保全之力,然亦巨子职分当然。至于失风情节,恐其不实。仍提冰沟防守李正旺、原任西大通操守赵龙埔到官严审,委系阵失。又细阅报过督按失印批详无异。查得律云弃规书印限内一款,其因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座一而本官堵贼,当场失印,正合盗贼毁失有显迹不坐之律。又于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有恩诏内一款,凡见在议革、议降、议罚、住俸、戴罪,并内外衙门提问究拟者尽与豁免。查如京事在恩赦之前,似应遵赦免议是在宪裁。将如京取问罪犯。议得冯如京所犯会依其因水蛐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今如京阵失印信,与例相合,应候请旨定夺者也。等因。招呈到臣,复核无异。该臣会同督臣孟乔芳、抚臣周文烨看得,冯如京因堵剿叛回,驰兵簏战,阵失关防,诚有疏忽之罪,然关防系当阵失落,似与陷城失印者不同。且逆回猖撅之时,河西五道已失其四, 独配守御寸土未失,此功罪略相当也。按律弃毁制书印信内一款,其因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况原失关防既已寻获,而测又在赦前,或蒙鉴有,以广皇仁.俾 边塞之臣,益知奋励,则又出自我皇上、是父摄政王之特恩式非臣等所敢擅必也。既经该道勘明前来,相应具题。伏乞敕下该部议复施行。因回奏钦件,字多逾格,恳望鉴有,缘系检补抚道重臣,以资弹压事理等未敢擅便办为此具本。专差承差李槽资捧谨题。请旨。批红:皇父摄政王旨:刑部核议具奏。”
顺治六年十一月十日,刑部尚书吴达海题覆西宁兵备道冯如京:“因堵剿叛回,阵前失落关防,继从阵获,合依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之律,且境内疆土未有寸失,事在赦前,议免议还职。”刑部尚书贝子臣吴达海等谨题:“为铨补抚道重臣以资弹压事。该臣等核议得,道臣冯如京因堵剿叛回阵前失落关防,继从阵获,依合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之律,且境内疆土未有寸失,事在赦前,议免议还职,理合具题。”
顺治八年五月转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兼管河道。《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八年辛卯五月丁丑朔。壬辰,升直隶永平府知府张懋忠为江南按察使副使兼参议,苏松常镇督粮道,补原任西宁道冯如京为河南布政使司参政,管河道。”
顺治九年三月调任浙江布政使司参政、金衢道。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九年三月十一日,顺治帝敕谕冯如京分守金衢严道。《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九年壬辰三月壬申朔。壬午,改补河南参政冯如京为浙江布政使司参政、金衢道。”
顺治十一年升江南右布政使。《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一年甲午夏四月庚申朔。甲戌,升浙江金衢道参政冯如京为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十二年十月,江南右布政使冯如京揭陈:“一实京仓,以厚积储;一练边兵,以巩岩疆;一严法令,以清盗源。傥有有采,伏乞皇上鉴宥施行。”顺治十三年至十六年广东左布政使。《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三年丙申冬十月乙亥朔。乙酉,升江南右布政使冯如京为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顺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戊午朔。戊辰,广东左布政使冯如京以有疾致仕。”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两江总督两江总督马鸣佩题报江南省顺治十一年分解南本折钱粮未完限满,遵旨参核将署藩司右布政使冯如京,并报到完欠数目,各官职名册送户部。“钦命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今降贰级戴罪臣马鸣佩谨题:为奏报解南本折等事准户部咨开江南省顺治拾壹年分解南本折钱粮限肆个月内全完,如过限不完题参等因,臣随节行藩司严催,今据册报前来。该臣看得,解南钱粮悉供本地兵饷,岂容挂欠?查拾壹年岁终奏报已完捌分,未完贰分。臣督藩司严催,今照限期已满,据藩司册报又续完壹分壹厘,未完不及玖厘,除严催勒限全完外,仍应遵旨题参,除将署藩司右布政使冯如京并报到,完欠数目,各官职名册送户部查核,理合具题,恭候皇上睿鉴,敕部议覆施行。臣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广东巡抚董应魁揭报:“布政使司冯如京于清河口闸系抱病沉重延医调治不痊,今再文催促其病愈趋程复任,但事属违限宸纶严重,理合题明。”
屡平巨盗。每上书奏事,次第施行。屏藩江左,德高望重,且是一代名仁,博通经史,熟精道义,持身廉洁,浮云富贵。回乡奉母,七年后母没,如京年已六十余,居丧哀毁骨立。服阕,康熙八年卒,终年67岁。据《李渔年谱》记载:“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四月十五日,方伯冯如京卒。”葬于代县城西二十五里下花庄村东。清初学者、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魏象枢有《方伯冯先生如京传》。魏象枢《寒松堂全集》有《送冯秋水方伯入观复回粤东》、《送冯讷生第后省亲时紫乙公任江南臬司》等诗。清初兵部尚书、河道总督朱之锡撰有《分守金衢严参宪冯公去思碑记》。
清顺治辛丑(十八年,1661年)七月朝廷在谯楼西为明诰授资政大夫、广东左布政使冯如京与诰赠祖父亲万历庚子科亚元冯明期三世诰命坊---“三世藩宣”坊,乾隆庚寅(三十五年,1770年)闰五月重修。光绪丁未四月冯氏上元会又重修时附入“三世巡方”匾额。
清乾隆年间在西大街“五子登科”坊西(现冯家街口西),为诰授资政大夫、历任直隶永平府知府、陕西榆林西路靖边兵备道副使、青海西宁参政使,浙江金衢严道布政使参政、广东左布政使、江南右布政使冯如京题名“勋高五省”坊,光绪乙巳年(三十一年,1905年)冯氏上元会重修。
“两宪关西”坊:建在道署后,冯氏知园东,为冯如京任陕西榆林兵备道副使、青海西宁参政使立。
个人作品
冯如京工诗文,著作颇丰,有《秋水集》16卷(乾隆五年刊)、《春秋大成》21卷(明晋冯如京撰。顺治甲午介轩刊)、《圣贤正帝》10卷、《道学钞》,《史疑》,《历代诗录》,《粤槎日记》,《北征记略》,《开元天宝宫词》1卷,《古今雁字诗选》,《圣贤正谛春秋大成》等。《冯秋水先生评定存雅堂遗稿》十三卷,(元)方凤撰,(清)冯如京评,(清)张燧辑,清顺治十一年(1654)刻本4册。《宋鲁斋王文宪公遗集》十二卷、补遗一卷,(宋)王柏撰,(清)冯如京序、(明)阮元声(序) 、(明)王三锡(跋)序:顺治甲午孟秋古晋后学冯如京顿首撰,崇祯壬申仲春望日滇中后学阮元声书于婺州李署,题后万历辛卯清和月上浣十三世孙三锡谨书于娱晚亭明崇祯壬申(五年, 1632)阮元声婺州刊清顺治甲午(十一年, 1654)冯如京增补本。(元)柳贯《柳待制文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明)危素(序)、(元)苏天爵(序) 、(明)宋濂(序) 、(明)郑环(序) 、(清)曾安世(序) 、(明)张燧(跋) 清顺治癸巳(十年,1653)晋阳如京浦江刊,康熙壬寅(六十一年,1722)秀水曾安世修补本。顺治癸巳冯如京重刊。元至正中,武威余阙得其文,命刊置浦江学宫。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谓“其文事迹议论俱无可征,诗格清稳,称意而言,于同时云间、楚中两派,皆无所染,不趋风气,可谓自好之士”。
冯如京诗有:
寄舍弟容
羡尔能辞组,伤吾未拂衣。天涯同寂寞,骨肉几暌违。片月千山静,孤云一雁飞。何时重载酒,共醉旧柴扉。
哭妹客自广陵来,知吾妹避乱客舟,寇兵将及,遂沈河死。一时惨然,为诗以哭之。俟悉死事颠末,别传以详(时端月晦日,年在丙戌)。
大节甘心死,沉河无一言。寒江流积恨,明月吊孤魂。两岸啼鹃血,千秋怨女冤。夜风吹冷骨,不复葬家园。
义死终非死,偷生岂是生。猿啼空有泪,鹤梦已无情。江月年年白,秋风夜夜清。冥台休更怨,湘水此芳名。
春日郊行携子骧作
当年跃马事如何,老去寻芳两鬓皤。夹岸草平连大泽,句山岚影下滹沱。白云澹染春衫湿,黄鸟晴眠古树多。贳酒不因贫病减,呼儿共醉绿茵莎。
赠马大将军援漳凯旋
将军大纛奠南州,麟阁功名万户侯。露布惊摇漳海月,云旗高拂闽山秋。黄金绣甲三千士,碧玉清歌十二楼。共醉升平无战伐,西风射猎臂青鞲。
和纪伯紫
空明火树九霞天,咳唾珠玑落座前。画省高檠开甲帐,雕窗小饮及丁年。龙身佩影光惊白,鹤籀翻奇道又玄。此夜谁多金谷酒,漉巾老子欲先眠。
云中感怀
野堞迢迢望戍楼,繁华战后此荒丘。金凫零落孤村梦,石鹤萧条万古愁。寒峡遥看回玉塞,黄云不尽卷沙洲。长歌徙倚增悲感,独洗残碑吊素秋。
重修雁门偶赋 冯如京
缥缈雄关万仞开,遥临大漠亦雄哉。龙沙广武苍烟回,雁影桑干秋色来。更见辉煌新画堞,浩然凭眺一登台。百年凋敝今重振,玉塞真劳锁钥材。
过龙泉山 冯如京
序:龙泉山,距县东三十里,近温子堡,山上有古剎龙泉寺,建于唐。有泉堕岩下,日夜成钟声,是灵邑一胜景。
谽谺窥虎穴,缥缈望龙泉。山回青霞绕,天低白日悬。
野人忘汉代,古木自尧年。好息风尘累,来兹结静缘。
过(甘肃)泾州望王母宫 冯如京
削峰聚影嵌玲珑,古栋人传王母宫。桃实万年难再熟,穆王八骏几嘶风。沧茫水泻瑶池碧,澹宕云生宝座红。过客顿忘形在秽,月明神往紫霄中。
史料记载
明督师总制兵部尚书代州孙忠靖公当明社岌倾之际奋力独支於关陇河陕之间,为
杨嗣昌所挠阻,卒以身殉而威震三边,英光塞天地,忠节具於史传,岂复仅以文字见於後世哉?所著白谷山人诗钞上下二卷,古今体凡二百五十首,其门人冯君如京序而传之......(
翁方纲〈孙忠靖公诗序〉,
李彦章刊本《复初斋文集》卷三,叶五,文海影本册一,页133)
亲属成员
冯如京有二子
冯云骧,字讷生,顺治八年举人,十二年进士,历任国子监博士,授大同府教授,迁四川学政,进福建布政使等职。居官守正,声誉出众,文雄一时,举“博学鸿词”誉衔。蜀人祀之“文翁祠”,闽人祀之“朱子祠”。著有《讷生诗集》等。
冯云骕(1647-1700),字懿生,康熙八年举人,十五年进士,矢志以文史事业报国。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康熙辛酉科江南正主考、日讲官、起居注、礼科给事中、《春秋讲义》编纂官、《大清会典》编纂官、《大清一统志》编纂官,翰苑耕耘20余年,手抄书籍数万卷,劳疾卒于任。所著《滴翠楼诗集》入《四库全书提要总目》。
冯如京孙、云骕子
冯雍玉,字敬南,号竹窗,代州人。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进士,由中书历官南宁同知。有《芋宁堂诗草》。
冯如京曾孙、雍玉子
冯光裕(1684-1740),字叔益,号损庵,康熙五十年举人。雍正元年,出任云南大姚知县,历任贵州铜仁府同知,升贵州思州知府,调云南永北府知府、丽江府知府,擢云南驿盐道副使。雍正八年升云南按察使。雍正十一年,改贵州布政使。乾隆四年至五年湖南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