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组诗《
冬夜杂咏》中的首篇,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该诗寥寥几句,刻画出巍巍青松挺立于风雪之中的奇伟形象,它经得住严峻考验,受得了艰难困苦,其风貌神韵令人为之倾倒。作者以松喻人,表现出革命者刚强不屈的坚贞品格。在这里,青松与人格合而为一,令人觉得大气包举,从中受到鼓舞。
作品原文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1。
要知松高洁2,待到雪化时3。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很厚很厚的雪压在松树的枝叶上面,可是青松却能无所畏惧、又挺又直。
要想知道青松为什么如此高尚纯洁,那就要等到雪化了以后再仔细思量。
英文译文
The Green Pines
Green pines are loaded with heavy snow, But they stand up straight and proud;
lf you want to find their real virtues, Wait until the snow melts on the ground.
作者简介
陈毅(Chen Yi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参加领导了
湘南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
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
创作背景
1960年,中国国内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经受了严重的考验。面对当时中国国内外严重的政治局势,党和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真理,坚持原则,迎接困难,奋勇前进。1960年,除了天灾,还有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该诗就是在这一政治、经济形势下写成的。
《冬夜杂咏》诗序写到“196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可见,《青松》是当年真实情景的实录。
诗文赏析
《青松》一诗,是陈毅元帅《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愈坚的精神。
诗的首句,诗人把青松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让读者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青松挺且直”一句,说的是青松冷峻峭拔的高大形象,因为其中充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气而坚强挺直。在“压”与“挺”的抗争中,读者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这种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诗人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诗的后两句,貌似设问,实则自问自答。因为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是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支撑,这首诗才通篇洋溢着饱满的雄气,给人以巨大的启发和震动。
《青松》托物言志,以物拟人。形象鲜明生动,蕴籍深厚,构思精巧,语言挺峻流畅。表现了陈毅诗词豪迈刚毅的独特风格。
思想情感
《青松》是典型的借物咏怀诗。这首诗中的“大雪”既是1960年冬天的自然界的大雪,又用以比喻当时国家的困难局面。“青松”既是自然界的青松,又用以比喻革命者。当时困难重重,的确像雪压树木一样,层层压在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身上。可是这被压的对象不是一般的树木而是青松;也就是说是共和国的创建人,革命者。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会动摇弯腰,更不会屈服,而是像青松那样“挺且直”。
作品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辉映:“《青松》、《红梅》正是通过对松、梅的描写,借挺直、高洁、傲霜、斗雪、抗寒的‘青松’、‘红梅’形象,象征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畏强暴、保持革命气节的精神气概,同时也可体现出诗人坚贞刚毅的品格。该诗咏物言志,喻意深远。不愧为意在言外的佳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诗词赏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