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服制度
服饰制度
中国最早的服饰制度。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分析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西周的社会生产力比商代有了长足的进步,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冠服制度,表现在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简介
王室公卿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的形式、颜色和图案。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丧葬有凶服,根据地位高低,在服饰的装饰纹样和颜色上也各不相同。周王朝还设有司服一职,掌管王室服饰。冠服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
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都有详细说明。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其中像缺胯袍、半臂、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形成
商代贵族的服饰颇为考究。从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中,有一个头戴卷筒式巾帽,身穿华丽服装的男子。他身穿布满方形花纹的交领衣服,腰里系着一条宽带子,带子上端压着衣领的下部,衣长过膝,下身着裳,脚上穿一双翘尖鞋,这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形象。 从出土的玉人、石人造型中可以断定:上衣下裳是商代主要的服饰形制。
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是政治、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列国兼并战争迭起的时期。在战争的苦难中,诞生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从养士中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冠服制度和服饰形制就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服饰形制大体有上衣下裳和深衣两种。上衣下裳制是承袭商以来的形制,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
春秋战国出土的文物多为曲裾深衣,尤其是楚地的文物更多地展示了绕襟曲裾深衣,面料、图案都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的风格。
周朝人们的穿着已经相当绚丽多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关于服装的精彩描述。什么“七月鸣鸡,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啦,“锦衣狐裘,颜如渥丹,敞衣绣裳,佩玉将将”啦,“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啦等等,可以看出当时不仅有了多彩的丝麻织品,而且有了名贵的裘皮衣裳。
在一定的圈子里,还流行着佩玉的习俗。
服装既有御寒的社会功能,也是阶级身份的标志。进入阶级社会后,中国的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萌芽,到周朝便花繁叶茂。从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在夏商时期,冠服制度已经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工具。
西周服饰沿着商代服饰沿革下来,周朝的根据地是渭水流域。西周有八千多种青铜器,为西周的甲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按照《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时,帝王和百官都必须身着冕服。衣服的具体式样因穿戴者身份的高低贵贱而异。这个时期的服装主要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大多为小袖,长到膝盖,腰间用绛带束起来。
在儒家经选《十三经》里,大量提到典礼上的服装。
西周的贵族有一套冠,古代的冠不是指帽子,而是发髻上的一种装饰品。冠的两边是透空的,冠是礼的象征。冠是用麻布制做的,多少升的麻做的冠也标志着身份的高低。
西周的贵族和今天的现代人在礼仪上有天壤之别。在检阅等重要场合,人们要脱鞋、脱袜,以示尊贵。
从孔子之子孔鲤趋庭之训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份低的人走路要趋,趋就是快,所谓入朝得趋就是说臣民在天子面前要快快地走路。
那时候,大夫以上的人要戴玉佩。周天子为了表现身份高,就用玉佩节步。也就是说在身上戴上玉佩,走快了玉佩就叮咚作响,用以节制步伐。
有趣的是:在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些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河流域地区人们的服饰崇尚宽松。这些古文明中心地区当时是没有裤子的,只有一种“裈”,也就是古书上记载的缠裈,古希腊则连裈都没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9 15:1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