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数年间,中国共产党又相继创建了赣南闽西、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海陆丰、左右江,以及川陕、湘鄂川黔、陕甘、陕北、陕甘宁、鄂豫陕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战争,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他总结历史上农民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认为忽视根据地的建设,使农民起义军沦为“流寇”,是历史上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毛泽东把小块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比作“星星之火”,坚信这种星星之火必然形成燎原之势。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战略基地,推动了
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在随后的革命战争中积蓄力量,壮大自己,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指出: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8页)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深入敌后,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绥、山东、苏北、苏中、淮北等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亿,不仅保障了抗日武装在长期战争中的巨大消耗,而且成为全国人民积极抗战的巨大精神支持,成为发展抗日力量、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战略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巩固和发展了西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广大解放区,支援和保证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战略基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前进基地。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了坚持长期斗争,积蓄并扩大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足时和强大敌人决战,决定向农村进军,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使之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成为中国革命的巩固的后方,以积蓄力量,逐步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并以此为依托逐步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经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