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
农村社区变为城市社区的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变为城市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包含农村农业人口变为工商服务业人口,农村社区固有特点的消失和城市社区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市社区等内容。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农村城市化的内容包括:(1)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所代替;(2)居民以务农为主要谋生手段变为以从事工商服务业为主要谋生手段;(3)人口聚居规模增大;(4)生活方式多样化。
简介
农村城市化率
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另一种是以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但是这两种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很大,城市建制标准、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一指标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有些省市曾就城市化问题提出过用复合指标研究城市化问题,但国内国际均无统一的量化标准。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部统计处提出了19项社会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城市化水平,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例、蛋白质消耗量、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
城市化进程
国际上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也有人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率在10%以下为史前阶段;10%- 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 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农村城市化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5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恢复国民经济,以工业化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批农村劳动力进人城市工业,使城镇人口得到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23万,到1957年城镇人口达到9949万人。城市化率上升到15.4%,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城市数址由1949的135个增加到1957年的178个。
第二阶段
1958~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从1958年开始,由严盲目追求高速度,全民大办工业,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的城市化过程,到196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6.6%、增长速度为25.9%城镇人口达1307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19.7%。1961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大批城市人口下放农村,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4年的169座,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7% 下降到1964年的14.6%,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回落。
第三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社会进人全面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也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尤为迅速。这兰要得益于改革前期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农村城市化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1978年,中国城市只有193座,城镇人口只有1724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7.9%。到2004年,城市增加到666座,城镇人口为54283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1.8%。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7 16:10
目录
概述
简介
农村城市化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