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报
期刊
《农报》1934年3月在南京创刊,停刊于1937年8月第4卷第22期;复刊于1940年1月第5卷第1期,停刊于1948年12月第13卷第6期。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报社编辑并出版,曾迁重庆出版,后迁回南京出版。双月刊,属于农业刊物。
人员编制
主要撰稿人有胡竟良、林刚、仇元、林成耀、孙本忠等。
栏目方向
主要栏目有国内消息、国外要闻、本所消息、各县通讯、论述等。
该刊以研究农事科学为主旨,刊载有关农事的论著译作,农林渔牧养殖水利及农业经济等实验研究结果,国内外农情考察、调查报告,书报介绍等内容。
曾刊载的文章有胡竟良的《中国棉产之前途》、林刚的《中国桐油业之前途》、李先闻的《美国作物育种之新途径》、邱式邦的《广西大豆害虫之研究》等文章,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该刊作为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官方刊物,也刊载了有关国内外的农业新闻,如《国内要闻:中央林区管理局无价分散大批苗木》、《国内要闻:安徽省:兴办农村合作事业设置农业仓库》、《国外要闻:美将限制棉花产额》、《国外要闻:英日棉业谈判之起伏》等,以畅通的信息沟通来增长见闻、拓宽国际视野,更好为本地农业服务。同时该刊也登载了关于本所的消息,如《本所消息:彙集各科系成绩将设置成绩成列室》、《本所消息:本所场屋积极赶筑期能于本年七月底竣工》。
该刊特设各县通讯,增进了各地农业部门的沟通与了解。
文化传统
附:《发刊词》(编者)
发育迟滞的中国,历时数千年,依然是停滞在弱龄的农业社会当中,并未走上工商社会的过程,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仍旧是托根在经营农业的农村上面。可怕的现象在我们的眼前,中下农家,只迫得丢开了他们的田地,去另觅生路,喧嚣的农舍,只剩了一座寂寞的空壳;肥美的农田,却只铺着一片绿森森的青草。负荷载道的难民,沿街哭泣的乞丐,热汗洗面的车夫,忍辱服苦的劳工,那一个不是从农村里淘汰下来的逃勇!大好农村,已经在迅速的趋向了破产和崩溃,这不但是农村里面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前途的大危机。
农村破产的原因,概括言之,一面是由于帝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以后,农村脆弱的经济力量不能抵抗,于是一天一天的失败下来;一面是由于农民的守旧,怯懦和幼稚,没有精神勇气和能力来共谋农村事业之发展,两者相较,外人的经济侵略,固然是一种可怕的事实,但是若能把我们的经济力量,充实起来,健全起来,外人的经济势力虽大,也将无所施其伎俩,所以我们不一定惧怕外国人的经济侵略,最可怕的还是农村不会自强。
现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完全建筑在上面:农业的利益加多,农村的经济力量就是充实期来;农业的利益降低,农村的经济力量,就衰弱下去,目下的农业已经破产了,农业利益的降低想见来是达到了极点,所以在此时期,为复兴我们垂危的农村,而谋求增进农业的利益,纔是我们民族自强的出路。
中央农业实验所的设立,顾名思义,也可以看出他要负的责任,他是要领导民众,去寻求增进农民利益的道路,但是以中国地面之大,人口之多,仅凭所内几个工作人员,绝不能把他实验的结果,一椿一椿的都分送到各个农民的面前,他必定要请求个机关帮忙大家分工合作,才能逐渐完成他的使命;此外又要找到一个多足长颈的传达,让他去遍跑全国,放开他震雷似的喉嗓,激动半空中的大气,形成海潮一般的声浪,把本所得到收获,普遍的散布到民间;本报负着这种使命,就凭时诞生了。
我国农业的历史既久,因而历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也就十分的复杂,要把这复杂的问题,一个个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解决下来,自非少数人少数机关,所能兼顾周到,必须集合多数人的见解,和多数机关的发现,方能筹策万全;因而本报除为本所作为传达机关而外,同时也就不客气的为外界同道,负起介绍的责任来;一面把社会上所有的卓见,介绍到民间;一面还要把民间的疾苦带回来,介绍给社会。
本报是一种定期的刊物,每十日发刊一次。他的性质当然和一般的普通的报纸不同;他的主要部分,是有关农事的论文著述,和农事科学的研究;让一般农民能促本报里面获到一点应用的农事常识。此外另关农事问答栏,为农民解答农事上的疑难,农事消息栏,披露国内外农事的消息;各县通讯栏,刊载各县的农事现况;农业情报栏,发表本报的农情统计,让农民在经营农事上,得用作参考的资料;最后殿以小茶园,以通俗的文艺,略助农民茶余的清兴。
但是上节的叙述,不过是说明了本报的结构的大略,至于体力的发育,将来能否担当起他应负的责任,除由本所加以相当的保育而外,还要仰赖同道诸公血脑的浇灌,和精神的培壅。
参考资料
农报.全国报刊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19 21:24
目录
概述
人员编制
栏目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