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二三团位于天山南麓,
焉耆盆地西北部和静县境内,团部坐落在天山的南坡冲积平原向阳坡上,团场东与三六一零三部队农场、和硕县戈壁滩为邻,西与和静县乃门莫墩乡、和静镇接壤。南以军民总干排黄水沟为界,与二十二团相望,北部直抵后山根。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20公里。农区和山外荒草场其地理经纬度为东经86°27′54″—86°45′05″,北纬45°13′22″—42°28′48″之间,海拔高度 1055米—1912米。
建制沿革
二二三团垦区原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
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南路土尔扈特乌讷恩素珠克图盟扎布苏尔旗的达恩达尔苏木、蒙格勒苏木和斜米讷尔旗的巴克希斜米讷尔苏木所在地。1939年4月(民国二十八年),
新疆省政府下令撤销盟长公暑,设立县治,此地归辖为扎布素区开泽乡,1950年4月,和静县举行首届各族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废除了盟旗制和保甲制,建立了人民政权。此地划归和静县开泽区管辖。
1951年9月,开泽区与市区合并为一区。
1956年此地成立猛进合作社。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一区成立了巴音人民公社,猛进合作社改为猛进大队隶属巴音人民公社,旋改为二大队。
1959年上半年,和静县巴音人民公社在二大队六生产队的基础上创办开泽农场(社办)。同年秋季,自治区农垦厅在此选点定场。并于12月26日向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呈报了《新建农场选址审查意见》。
1960年1月15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方国营和静哈木胡提农场。
1963年1月,升格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国营农场,隶属自治区农垦厅领导。1970年11月移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师。
1972年6月改番号为二二三团。
1975年,兵团体制撤销后,隶属于自治区建筑安装总公司,1976年6月移交巴州农垦局,1982年4月兵团体制恢复后,二二三团归农二师建制。
行政区划
镇区面积0.83平方公里,总人口2949人,占全团总人口的40.98%。镇区道路整洁,交通便利,是二二三团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地理环境
农场土地总面各116.02万亩,其中:山区草场面积64.5万亩,农区面积51.52万亩。垦区现有耕地3万亩,果园1.4万亩,林地及退耕还林地1.9万亩,新建生态经济1.3万亩。二二三团属中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系山前洪积扇平原,小区气候比较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地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暧秋凉。平均气候温8.5℃ > 10℃,积温为3495.7℃,无霜期195天,年降水量56.5毫米,年蒸发量2279.1毫米,年平均日照3049.2小时。适宜种植苹果、小麦、甜菜、西红柿、啤酒花等作物。
二二三团团部驻地哈木提镇(自然镇),哈木胡提,蒙古语,意为长碱蓬草的地方。如今哈木胡提,她不再是长满碱蓬草的荒凉漠野,如今是果木荫郁,禾稼连云,牛羊满圈,人烟辐辏,绿色蓝天一片,呈现绿洲小镇的勃勃生机。
人口民族
全团基层单位26个,其中农业单位5个,园林业8个。工商交建6个,文教卫生及其它行业7个。二二三团由汉、蒙、维、回13个民族组成,全团总人口809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6%。
政治
经济
2002年年总人7729人,从业员1572人,国内生产总值3428万元,耕地面积1.89千公顷,播种面积1.93千公顷,粮食面积1.00千公顷,总产量6213吨,小麦面积0.75千公顷,总产量4516吨,棉花面积0.02千公顷,总产量24吨,油菜面积0.02千公顷,总产量36吨,甜菜面积0.2千公顷,总产量14007吨,造林面积412公顷,果树面积1107公顷,产量11074吨,牲畜年底存头数3.22万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