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组成部分
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体系等共同构成了农业研究基地,是农业科学研究依赖的重要基础平台。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
基本情况
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建立我国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体系,获取长期、稳定、直接、综合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进一步完善农业野外科学观测网络体系,更好地为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服务,2005年,我部在全国开展了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评估命名工作。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申报的基础上,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评审,共命名了58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科教发[2005]14号),并下发了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办法(试行)。
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期评估的通知,我部组织专家对58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了评估,全部合格,并又补充命名了10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至此,全国共有68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其中农业部属三院32个、教育部大学7个、省属科研及教学单位29个。另外,科技部在全国遴选、建设了105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其中我部中国农科院有5个,他们是区划所的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网、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原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物所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灌溉所的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主要任务
其作用是:
1、长期、定点、系统地监测全国主要类型农区的农业土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因子、农作物种质资源等演变、变化状况等。
2、对各种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寻求自然、经济和人为压力下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变化下的联系。
3、进行农业灾害(病虫、低温霜冻、旱涝等)的监测预报与损失评价;农作物产量预报与管理决策;提供卫星遥感重要地面参数,开展温室气体源排放及其影响评价。
4、对主要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性能进行长期监测,为维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平台。
运行机制
(一)立足现有,优化布局。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等基本国情,把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现状与经济实力,在现有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基础上,采取重组、合并、添加、改善和创建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体系。
(二)理清层次,重点支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建立不同层次结构的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管理体系。对于基础条件好、研究力量强、有代表性和全局性的野外试验观测站,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并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建设与地方建设相结合,以调动地方、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
(三)整体衔接、功能互补。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建设要与农业科技的组织机构、院所布局、学科研究方向调整相结合,推动新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建设,使整个体系成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合作网络。
(四)强化开放、动态管理。建立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客观、公平、有利于创新的试验站评估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
申报条件
(一)研究方向要符合国家农业科学发展需要,有鲜明的研究特色,有明确的近、中、远期研究目标;
(二)具有学科和区域代表性,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备的观测场地和积累5年以上本领域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
(三)具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稳定的科技队伍;
(四)具有敬业、团结和组织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以及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得到贯彻落实;
(五)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与依托单位有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事业费、研究费和后勤保障上能够得到支持。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与依托单位在研究开发上形成良性循环,有固定运转经费。
数据名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20:05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