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或政治集团为满足战争对农产品的需要,组织调动农业资源的活动。国民经济动员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动员、农业劳动力的动员和对农产品的集中控制。对于战时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满足武装力量作战和社会生产生活对农产品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农业与战争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指出“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管子・治国》),军“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军争》),“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
三国志・邓艾传》)。他们都把农业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前提及进行战争的主要保障。许多统治者把鼓励农耕作为根本国策,把加强粮食储备作为备荒备战的长远之计,把军事屯田作为巩固边防的战略措施。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农业对于保障军民的粮食供应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原料供应,其作用是其他产业和经济部门无法取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粮食和农产品消耗剧增,仅靠战前的粮食储备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参战国不得不在战争中进行农业动员。如德国对粮、棉实行配给制,限制消费,发展代用品;英国对黄麻、羊毛和原料价格实行管制;美国成立粮食管理机构,对粮食实行统制等。德国为了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强化农业生产组织,刺激农业生产,调整居民饮食结构,加强粮食储备等。战争期间,更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粮食配给制,平抑物价,对农业生产、流通、分配进行统制,研制木材饲料化和人造奶等代用品,大量夺取占领地区的粮食,利用外国劳工和战俘进行粮食生产等。苏联在
苏德战争前就储备粮食616.2万吨;战争爆发后,对粮食和其他食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调整粮食和畜牧业的生产布局,建立生产基地,在东部地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牲畜饲养量,动员妇女、老人、少年和疏散来的居民参加农业生产,鼓励军队和工矿企业进行农副业生产,动员职工、居民种自留地、养牲畜,允许军队在战区征购粮食等。美国、英国在战争期间,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投资,扩大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美国的农业产量1944年比30年代末增加了33%,英国的农业产量1943年比战前提高7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各革命根据地在敌人包围、封锁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曾成功地进行过农业动员。主要措施是:制定土地、税收、农产品征购征收和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群众开荒,扩大耕种面积,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党、政、军、民自己动手,种粮养猪,纺纱织布;组织互助组、变工队、合作社,有计划地调剂劳动力,发展农业生产;发展
经济作物,解决手工业、轻工业生产原料等。通过农业动员,保障了军民的粮食和部分日用品的供应等,有力地支持了战争。进行农业动员的一般做法有: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制定适应战争需要的农业生产计划,规定农业生产的产品品种,扩大战争急需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对农产品实行统管,加强收购,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度;改变饮食结构,鼓励军民节衣缩食,食用代用品。③增加农业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对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地区,动员和组织农民生产自救,整修被毁坏的农田,抢种成熟周期短、产量高的
粮食作物,保障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④挖掘农业劳动力潜力,组织妇女、少年、老人和闲散居民参加农业生产。⑤组织后方部队和工矿企业,自己动手进行农副业生产,弥补粮食供应的不足。⑥抢收临近前线地区的庄稼,抢运农业机械;组织居民后撤,保护农业生产力。战时农业动员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平时的准备。世界许多国家平时进行农业动员准备的主要做法是:①根据战争预测,对粮食和工业生产原料的需要量作出估算,编制农业动员计划和规划;统筹安排农业动员计划和发展计划。②扩大农业投资,加强农业建设;有重点地建设农业基地,开发山区和边疆,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农业机构,兴修水利,提高农业产量。③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开发农业资源,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物资技术保障,提高农业生产能力。④有计划地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储备。⑤建立健全农业动员机构,制定和颁发农业动员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