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
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农业与工业化》是2009年9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培刚。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品目录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 联系因素之一:食粮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补偿作用”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附录(一)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的重新认识
一、对“工业化”定义的重新表述和进一步探讨
二、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潮流的兴起及其基本内容
五、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联系
第二节 农业国工业化与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一、发展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二、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西方发展经济学
三、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第三节 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
一、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由来
二、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三、对传统发展经济学的革新途径
四、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首要地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方面来考察,探根溯源
五、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还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六、新型的发展经济学应当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有关问题
第四节 分析方法再论
一、唯物论的观点与辩证法的观点
二、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三、数量分析方法
附录1-1 关于工业化定义的思考
附录1-2 理解中国,需十分谨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
附录1-3 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
附录1-4 从系统论看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第二章 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再论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
第三节 技术进步
一、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和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二、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四节 制度创新
一、制度及其功能
二、经济发展中的几种重要的制度:产权、市场、国家与意识形态
三、从东亚经济看制度的作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
第五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
一、人口因素
二、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对工业化的影响
三、环境退化问题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工业化过程的结构调整与变动
第五章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工业化
第六章 计划、市场与经济体制转型
参考文献
创作背景
农业与工业化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该校1946-1947年度最 佳 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在国际上颇有影响。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国再 版。现 将本书中译稿,作为《农业与工业化》的上卷出版。作者在此基础上,对本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品影响
2011年,该书入选新浪2011年度中国财经好书榜。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2011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前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共分上卷和中下合卷两册。上卷为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农业与工业化)》。该论文曾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并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1951年在墨西哥出版西班牙文版,1984年修订后出版中文版。该书以农业国的工业化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和经济理论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农业国实现工监化的基本问题。中下合卷为张培刚亲率弟子历经十余年辛勤探索的理论成果,结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实践,以及体制转型的经验教训,再次系统而深入地对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比较,可以说是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继承发展。本书使用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4 20:4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