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部
日本军部
这一制度开始有意识的运用是在1907年(明治40年)制定《帝国国防方针》的时候,它规定国防方针由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提出,天皇命令内阁加以研究。而其附件《国防所需兵力》和《帝国军队用兵纲要》也只由军事当局决定,以后即以参谋本部、军令部、陆军省和海军省的部、课长(皆为现役将校)为中心,负责推进旨在加强军力的政治工作和在国外的阴谋活动。而批评他们的人谴责他们为“军阀”,“军人阀”,“武人派”。
基本含义
井上清对“军部”所下的定义是,“军部”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或者甚至可以说,“军部”是由“少壮派军官”、“中坚军官”等组成的一个集团。它依靠陆海军或其总体的军事力量,恣意操纵全部国政。
结构与职能
《日本军国主义》(三)第5页。这个定义指明了构成“军部”的人及其组织的结构范围;明确了“军部”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个定义基础上,我们认为,其一,“军部”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近代天皇制的产物,与近代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二,“军部”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作为近代天皇制国家统治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具有一般军事上国防上职能的军事力量,而且是对内政、外交等国家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政治力量。其三,“军部”既是一种统治机关(如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又是一种军事的政治的势力集团。“军部”势力不仅包括军事机关和军队等军事力量,还包括准军事力量(如在乡军人会等)。它是一个以军事机关为核心的政治力量集合体。
历史背景
“军部”一词,在战前日本曾经十分流行。军部本来指国家机关的一个部门--军事部门而言。但在日本近代史上特指军队中的上层人物。他们掌握军事部门,形成独特的政治势力而发挥作用。宪法规定海陆军统帅权及军队的编制、兵力的决定权属于天皇。以此为法律根据,十九世纪末期出现一种动向,即掌管军令事项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脱离内阁和议会而推行独立的政治路线。日俄战争后,为了统治台湾和朝鲜、维持和扩张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及执行对中国和蒙古的政策,需要加强军事力量为后盾,因此这种倾向更加发展。终于从制度上确立军队上层作为一个政治势力进行活动。即元帅府,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无需同内阁及政府各机关协商,只需要取得天皇的同意就能决定兵力和用兵方法。由于明确规定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因此军队上层能够左右内阁的军事及对外政策。而且规定军令为赦令事项,不受内阁、议会的干涉。这一制度开始开始有意识的运用是在1907年(明治40年)制定《帝国国防方针》的时候,它规定国防方针由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提出,天皇命令内阁加以研究。而其附件《国防所需兵力》和《帝国军队用兵纲要》也只由军事当局决定。以后即以参谋本部、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的部、课长(皆为现役将校)为中心,负责推进旨在加强军力的政治工作和在国外的阴谋活动。而批评他们的人谴责他们为“军阀”,“军人阀”,“武人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军部内部路线问题对立表面化,军人们互相诽谤,相互斥之为军阀,进行长期的派阀斗争,其中统治派和皇道派就是典型。
相关文献
据日本学者井上清研究表明参见《日本军国主义》(三)第5~14页。,“军部”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913年2月田中义一少将(时任第2旅团长)致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的信件中。不久陆军省军事课长宇垣一成在其撰写的《关于陆海军大臣问题》一文中,多次使用了“军部”一词。当时军国主义分子使用这一词汇,主要是指军令和军政等国家军事机关而言,其含义是要表明,将国家行政部门(政府)与军事部门对立起来,即表明统帅权独立。另外,针对社会上将陆海军政治势力称为“军阀”这种带有贬义的称呼,而俨然自称为“军部”,以表示“国家之正统”。这样“军部”就成了“军阀”的代名词。后来“军部”一词逐渐成了一般社会上的普通用语。但是其含义已超出特指军事机关的历史概念,系指以军事机关为核心的军事实体,不仅垄断国家军事(不许议会、政府等介入),而且在政治上与政府分庭抗礼的“某种特殊的政治势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6:03
目录
概述
基本含义
结构与职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