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谯令
东汉末曹操创作的散文
《军谯令》是东汉末年曹操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作品原文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後何恨哉!(《魏志·武帝纪》,《御览》六百三十七)
白话译文
我发动义兵的目的,是为天下铲除暴乱。可是我故乡的百姓几乎死光了,我在境内走了一天,竟未看见一个熟人,这种情形真叫我悲痛伤怀。发动义兵以来,牺牲的将士凡无后人的,让他们的亲戚作为他们的后嗣。分给他们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派教师教育他们。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庙,使他们能够(在祠庙中)祭祀他们自己的先人。倘若灵魂有知,我死后也没有什么悔恨的了!
创作背景
军谯令献帝建安七年(202)曹操打败袁绍刘备后,驻军故乡沛国谯县时所颁布的军令,命令为阵亡将士立庙,抚恤其家属。
作品赏析
令中,作者以极其质朴的语言道出自己对遭受战祸的故乡人民的关切之情。“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言简意深。不事雕琢,尤令人惊心动魄。文末“魂而有知,吾百年之后何恨哉”,则感情真挚,意蕴深沉。全文虽仅百字左右,写来意思正大,既有位尊者的气派,又不失坦诚亲切的风度。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0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