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汽车是指军队编配的汽车。简称军车。军队的重要装备。用于牵载武器装备、输送人员物资和实施军事特种作业。
产品发展
1906年,美国陆军首次购买了汽车用于军事运输。其后,德国军队、俄国军队、法国军队等先后装备少量汽车。1912年
意土战争中,意大利军队首次在战争中使用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汽车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间,多采用民用车型,其动力性、可靠性、耐久性和越野通过性均不能满足军队的要求;种类和型号繁杂,给车辆维修保障等带来诸多不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用汽车得到快速发展。1940年,美军在单轴驱动汽车的基础上研制出全轮驱动的4×4吉普车和三轴驱动6×6越野载重汽车。其后,其他参战国也相继研制、装备了不同载重吨级的全轮和多轴驱动越野汽车。军用越野汽车的诞生,标志着军用汽车技术的重大进步。在改进汽车结构的同时,各国对军用汽车种类、型号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军用汽车维修保障能力。战后,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各国均十分重视军用汽车的研制工作,先后装备了多型号、多用途和机动性较好的军用汽车。
中国军队在北洋政府时期,装备了少量运输汽车。到国民政府时期,军队汽车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1937年初,
中国工农红军有了汽车。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建立了一些汽车队。此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汽车经历了取之于敌、依靠进口、自行研制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国产汽车。1961年6月,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军用轮式车辆专业组,负责统一制定军用汽车发展规划,组织新型车辆的研制,督促协调工厂生产。1962年拟订了《军用轮式车辆系列化方案》,1965年后第一代军用越野汽车相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80年代初,提出了第二代军用越野汽车系列型谱规划,组织新型车辆研制,定型生产,逐步装备部队。军用汽车的分类在各国军队不尽相同。
分类
美军按照车辆机动性分为高机动性、标准机动性和低机动性三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按设计和编配用途分为:
①载重车。又称运输车。按照额定装载质量,载重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超重型。
②特种车。即装有特种器材设备或专用车身的军用汽车。按编配范围分为通用特种车和专用特种车。通用特种车指供军种、兵种或专业系统共同使用的特种车,如救护车、运加油车、消防车、起重抢救车、起重车、运水车等;专用特种车指供某一军种、兵种或专业系统使用的特种车。
③轮式牵引车。即用以
牵引火炮或其他技术装备、挂车、半挂车的轮式汽车。分为全挂式牵引车和半挂式牵引车。全挂式牵引车多采用越野汽车,半挂式牵引车一般采用越野汽车或载重汽车底盘改装的带有鞍座的牵引车,习惯称拖车头。
④指挥车。即装有通信、指挥作业器材,供指挥人员实施指挥任务的轻型越野汽车。
⑤乘坐车。即轿车和客车。
产品特点
①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包括战术机动能力和战略机动能力。战术机动能力,指车辆快速通过各种路面和各种地形的能力。为提高战术机动能力,通常采用大功率
柴油发动机,并普遍采用增压、中冷等技术,增强动力性;采用全轮驱动或多轴驱动、
液力自动变速器、轮边减速器和防滑差速锁等装置,提高越野行驶能力;采用螺旋弹簧独立悬架、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和宽断面、无内胎和泄气可行驶越野轮胎等,提高对多种行驶条件的适应能力。战略机动能力,指车辆对铁路运输、海上运输和空中运输的适应能力。为提高战略机动能力,军用汽车必须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拆卸和空投、空吊的特点。
②具有优良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军用汽车故障率要小,发生故障后便于拆装、检测和维修。
③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寒冷、炎热、戈壁沙漠、水网地区、高原地区等特殊条件下能正常使用。
④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包括防水、防火、防弹、防爆,以及防红外、电子侦察的能力。
⑤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可架设机枪、
榴弹发射器等武器装备进行自卫。
⑥经济性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较低的
寿命周期费用。
发展历史
为适应未来
信息化战争需要,世界各国将大力发展高机动性越野汽车,特别是轻、重型越野汽车;向车族化方向发展,最大程度上贯彻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原则;对军用汽车战术技术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如混合动力技术、军用汽车防护技术等,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装备车载化与军用汽车自身数字化改造相结合,信息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夜视装备、指挥通信、定位导航、自动识别,以及军用汽车技术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诊断技术等智能化技术将是未来军用汽车发展的重点;受世界范围内能源问题的影响,在环保、节能及能源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将成为军用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