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港之夜
1980年苏小明演唱的流行歌曲
《军港之夜》是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苏小明演唱的歌曲,收录于1980年苏小明发行的专辑《海风啊海风》中。
歌曲创作
创作历程
1980年,《北京晚报》和其他几个单位要在秋天举办“金秋音乐会”,邀请歌手苏小明参加演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领导也正在为苏小明准备参加部队系统举办的“中青年歌手比赛”没有合适的歌曲而焦急。领导找到了作词人马金星,要求马金星尽快为苏小明作出一首歌的歌词。
当时,马金星和刘诗召深入舟山群岛东面的长涂军港,与水兵同吃同住同操练同巡航,触发了创作灵感。马金星才写了《军港之夜》的前几句歌词,正发愁后面几句的创作方向,这个命令恰好给他创造了一个机会。回到住处,他边做饭边想词,饭吃完,词也写完了。其中“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这句歌词的灵感来源于1976年马金星到舟山群岛的蚂蚁岛上体验生活。蚂蚁岛,顾名思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它小得像只蚂蚁。当时马金星住在“生产大队”的招待所——一间独立于峭壁上的小屋。那夜正是中秋,他一个人看着一轮明月辗转反侧,突然听到一阵“轰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地传来,想了一会儿才判断出这是大海涨潮了。这声音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通过峭壁的岩石直传导到他的枕头,使他感觉自己就睡在波涛之中。所以,在写《军港之夜》时也就很自然地把它用了进去。
马金星把歌词交给刘诗召后,刘诗召并未马上动手谱曲,而是随水兵进行远航,深入体验生活。战舰驶出港湾不久,就遇到大风浪,刘诗召晕船了,只觉得海天难分,一切都在旋转。水兵们尽管也都感到眩晕,但他们不顾自己身体的不适,仍然争着照顾刘诗召。刘诗召真正切身感受了一番不寻常的出海经历,他认为远航是人生的一场痛苦经历,可又是一次感情升华的过程。通过这趟远航,他既收获了很多感性的亲闻亲历,更收获了一定的理性思考与触动。夜幕中,战舰在码头边轻轻晃动,刘诗召披着月光站在甲板上,联想到马金星写的歌词,他的眼前出现一幅景象:军港的夜晚,明月皎洁,海风轻柔,年轻的水兵露出了甜美的微笑。这时,刘诗召撰写歌谱的灵感突至,一段段旋律从模糊到清晰,由清晰至激荡,最终他完成了曲谱的创作。
马金星和刘诗召在巡航归来的高护艇甲板上辅导水兵学唱,听取他们的意见。歌曲修改了多次,作品成型后,正式请文工团演员在水警区礼堂演唱。其后,由苏小明演唱后风靡中国。
创作团队
歌曲歌词
发行信息
歌曲鉴赏
《军港之夜》是首歌唱人民海军生活的抒情歌曲。全曲速度变化不大,而声音力度强弱变化较多。该曲结构严谨,旋律采用了中国海南渔歌的风格,优美宜人,这一切把听众带入到了诗的意境、画的色彩之中。该曲的歌词把大海的形象描绘得如同画卷一样,仿佛让听众亲眼见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歌曲词曲结合自然。歌手苏小明在演唱该曲时,运用了近似朗诵的演唱方法,以质朴含蓄的演唱风格,把听众带进夜色安静的军港,给听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海港形象。
该曲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驻守军港的海军战士,在海风吹拂的战舰上度过的一个个辛劳的夜晚的生活侧面。作者避开了通常“正面描写”战士生活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远航归来的水兵,回到祖国港湾里休息的这一不太引人注意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情真质朴、深沉含蓄地体现了祖国人民对战士们的亲切关怀及祝福。
重要影响
获奖记录
重要演出
翻唱版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5:19
目录
概述
歌曲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