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物流是满足军队平时与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包括:军事物资的采购、储存、运输、分配、保养、疏散及废弃处理;军事人员的运输、疏散和安置;军事服务的采购或提供。
军事物流概念源于商业领域的物流。
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_肖首次提出实物配送概念,被认为是早期的物流概念。
1929年,著名营销学家富瑞德_克拉克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使物流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进一步阐述了物流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物配送概念在美国逐步系统化、普遍化。
1956年10月,实物配送概念由美国传入日本,并衍生出“物的流通”概念。
1979年6月,“物的流通”概念由日本传入中国,进一步演变为“物流”。1985年,美国全美物流管理协会更名,用现代物流概念代替实物配送。
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提出“军事物流”概念。
军事物流活动源远流长。在早期战争中,军事物流活动较为简单,保障的物资主要是粮草、兵器、铠甲等,军队设置专门的粮食库和兵器库,但仓储规模较小,设施设备简单落后,而采用的运输方式多为基于人力、畜力的陆运和水运。军事家孙武在《孙子_作战》中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可视为中国古代关于“军事物流”方面的最早论述。此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武器和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场物资消耗量逐渐增加,军事物流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进入20世纪,机械化战争使战场范围急剧扩大,战场消耗成倍增长,对军事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运输机、火车、管道等运输工具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仓储规模日益增大,设施设备渐为完备,储备物资品类日益繁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满足军事物资保障要求,美军将运筹学等先进管理方法运用于军事物流活动中,对军事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管理,从而提高了军事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军事物流在与地方物流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军用集装箱、标准化托盘、自动化立体库房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军事物流广泛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集成理念,以全局的筹划、精确的计算为核心,把军事物流活动中彼此分割的作业环节、功能,整合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相互联系与整体运作的专业化活动。军事物流通过向部队用户适时适地提供所需适当数量、适当质量的军事物资,解决部队用户在军事物资需求方面存在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等矛盾。军事物流系统大致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决策层主要由总部物资储备部门、军事物资运输部门、军事物流技术部门、军事物流信息部门构成。管理层主要由战区物资储备部门、军事物资运输部门、军事物流技术部门、军事物流信息部门构成。执行层一般由运输部队、军用仓库、管线部队等构成。军事物流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军事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军事物流管理与组织指挥;军事物流可视化建设;军队运用第三方物流;军事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军事物流需求预测;军事物资储备优化与配送式保障;军事物流绩效评估;军事物流技术运用;军事物流装备与设施建设。①目标的军事性。军事物流目标是军事物流活动最终追求的目的和标准。军事物流的首要目标是要满足军事需求,军事效益优先,努力实现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②流体的特殊性。军事物流流体有别于民品,主要包括军用物资器材和武器装备等。③行动的保密性。军事行为的秘密性,要求军事物流的保密性。现代战争对军事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探明并摧毁对方军事物流系统已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事物流活动必须保密。④需求的非线性。军事物流的需求主要受战争进展的影响,呈现出较强的峰值性和非线性。①军事物流要素集成程度日渐提高。军事物流要素的高度集成,将促使军事物流保障实现横向、纵向一体化和效益的最大化。②主动、精确配送渐成主导。军事物流越来越强调主动配送,直接服务于部队用户,确保部队用户及时获取全部补给物资。③可视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军事物流要求建立对军事物流保障资源、保障对象、保障过程、保障地点等全面可视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对军事物流的透明化和动态化掌控。④基地保障成为必要。为满足部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物资需求,并考虑军事物流保障的规模效益,以为部队提供“送货上门”式的配送式保障为目标,建立军事物流基地,将推进军事物流保障实体由力量型向速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⑤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成为必然。走军民结合,建立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体制将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