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种工程建筑和保障军队作战行动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的统称。是军事技术的一部分。工程建筑既指军事工程建设的对象,也指建设全过程的工程侦察、勘测、设计、施工、维护等技术活动和对工程材料、设备的选用。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工程技术措施包括布雷、破坏作业、克服障碍物、漕渡,以及工程伪装和野战给水中的非建筑性工程技术措施等。
军事工程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军事工程的地位与作用、军事工程的特点和军事工程的分类等。军事工程是军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技术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是巩固国防、增强军事实力、提高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物质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工程设施、工程器材和工程兵专业技术,能够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反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有效发挥武器装备的战斗效能,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和平时期,在国土上进行军事工程准备,是一切主权国家的国防战略措施和战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遏制战争爆发的有力手段,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战时,军事工程的运用,能为军队创造良好的战场环境和作战条件,保障指挥体系的稳定,掩护军队的战略、战役展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要经济目标的安全,对争取战争中的主动权,最后赢得战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武器装备和作战样式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工程在合成军队整体战斗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军事工程区别于以攻击性为主的军事技术,它以保障军队及其武器装备的机动、反机动、生存能力的方式,来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工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工程设施、工程器材和工程兵专业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支撑,并以工程设施的形式出现。军事工程涉及的科学技术范围很广,并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工程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工程器材的研制和使用,工程兵专业技术的运用,都需要许多专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爆破工程、伪装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地质工程等的理论和技术。军事工程以满足战争需要、达到战术要求为突出目的,对时效性、隐蔽性和工程质量、工程施工等提出了一些特殊的原则和要求。军事工程包括工程设施、工程器材和工程兵专业技术。工程设施主要有:军用道路、军用桥梁、渡场设施、筑城工事、人工障碍物、野战给水设施、工程伪装设施等,以及由上述各类设施有机组合构成的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等。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中按预定防护要求修建的工程设施又称为防护工程。工程器材分为工程装备(制式工程器材)和就便工程器材两大类。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渡河桥梁装备、路面装备、军用工程机械、伪装装备、地雷及布扫雷装备、爆破装备、陆军水雷、工程侦察装备、野战给水装备、电工器材和成套装配式工事构件等。工程兵专业技术主要有:军用道路专业技术、军用桥梁专业技术、渡河专业技术、筑城专业技术、地雷专业技术、军事爆破专业技术、野战给水专业技术和伪装专业技术等。军事工程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阵地工程、指挥工程及军用通信工程、国防交通工程、渡河工程、军事爆破工程、伪装工程、给水工程、海军基地工程、军用机场工程、武器装备试验基地工程、军事训练基地工程、后勤基地工程、军用输油管线工程及障碍物工程等。包括在边防、海防前线和纵深战略要地构筑的以永备筑城为主的既设防御阵地工程、城市防御阵地工程、战略导弹阵地工程,战时在作战地区临时构筑的野战阵地工程等。包括统帅部、战区(或大军区、方面军)的下列工程:地下永备指挥所工程和军用通信枢纽工程、军用电(光)缆工程、军用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及用于保障电子对抗装备的工程设施等。包括平时修建的国防公路、军事专用公路和战时军队在作战地区构筑的军用道路网工程、军用铁路工程、军用桥梁工程、内河航运工程等。包括平时在对江河实施工程侦察的基础上预先选定和构筑的基本渡场、预备渡场,战时为保障军队渡江河作战而构筑的各种渡场和组织的各种渡河作业等。包括为修建军事工程设施而进行的爆破作业,在障碍物中用爆破法开辟通路和用爆破法实施的破坏作业。包括平时和战时对已建和在建的各种军事设施、军队的部署和行动所采取的工程伪装措施。包括野战给水和坚固阵地防御给水工程。主要内容有:对防区和军队作战活动地域实施的水源侦察,开辟和扩大水源的工程作业,构筑的永备和野战给水站、配水站、输水管道和地面、地下贮水设施等。主要包括军港码头、驻泊点、机场等驻屯工程,基地指挥通信工程,基地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工程及岸防工程等。主要包括供军用飞机起飞、着陆、停放用的飞行场地工程设施,用于实施航空工程保障的设施,机场道路交通工程和后勤保障工程设施,机场防御工程等。包括常规武器、技术装备、战略导弹、核武器和其他新型武器装备的试验场。其工程设施主要包括观察、指挥、测试和测量控制系统的工程设施,运输、修理及其他技术勤务保障的工程设施等。主要包括各种训练场、作业场和靶场的工程设施及教室、营舍等。主要指战区以上的后勤基地工程和各军种、兵种的后勤基地工程。包括各种地面库房、地下洞库和医疗、修理系统专用的工程设施,基地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工程设施,指挥、控制、监测系统的工程设施。军队构筑的专用燃油输送管道工程。包括从国家油库向部队(或军事基地、防区、阵地)敷设的输油管道,以及油泵站、军用油库和加油站等。为阻滞敌方进攻、占领和破坏目标而构筑的障碍物配系。包括设置在各种阵地工程中的障碍物工程和其他工程,以及目标周围的地面、水中和空中的各种人工障碍物。军事工程伴随着战争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至今大约已有5000年历史。古代军事工程,依靠人力和简单的手工作业完成,通过总结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技术和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发展进步。古代最早的军事工程,有军队驻防和宿营时构筑的营垒,防御时构筑的壕垒(壕沟、土墉、防栅等)和设置的鹿砦、拒马、陷阱、木蒺藜和铁蒺藜等障碍物,以及为迷惑敌方而采取的各种工程伪装措施。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夏王朝建立奴隶制国家前后,就已有较大规模的筑城活动。随着商、西周时代分封制度的出现,各大小诸侯国均在各自的领地设邑筑城;此后,一些诸侯国又在边境上筑长城,直至秦统一六国后建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使筑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城墙城塔筑城体系发展到五代后期和宋代,随着马面的出现,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后,这一筑城体系在技术与战术结合、工事与障碍物结合上又前进一步,达到一个新水平。在此后的600多年中,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北宋政府为抵御北方契丹人从海上的入侵,于1042年在山东半岛的蓬莱修建一座水寨(原称登州港),驻屯水军,是中国古代最早建成的军港和水军基地。筑城在其他国家也有悠久的历史。例如,古埃及约在公元前31~前18世纪就修建了提尼斯城、孟菲斯城和底比斯城,在国境线上筑有壁垒。米堤亚王国和波斯帝国均构筑有巨大的城堡。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当时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军队在欧洲和西亚构筑了许多以军用道路相连接的小型要塞和永备营垒。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在作战中已广泛采用野战筑城。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还在边境上大规模构筑壁垒。在漫长的布匿战争中,罗马和迦太基除修建了由_望塔和城寨组成的防御工程体系外,为争夺海上霸权,还修建过港口和海军基地。9~15世纪,从中亚到西欧修建了许多封建主的城堡。另外,在中国和亚述等一些国家,军队在攻城作战中曾使用过活动碉楼――一种装在滚轮上的攻城塔。14世纪,法国还制成一种装配式的攻城塔。坑道用于进攻和防御的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墨子》城守各篇记载,当时已有“穴攻”(挖掘地道攻城)和“以穴迎穴”的城池攻守战法,以后曾为历代军队所沿用。希腊的雅典军队运用这种战法攻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军用道路工程,在中国古代兵书、史料中有许多记载。秦代为对匈奴作战,构筑了一条从云阳至九原长“千八百里”的直道。中国古代的军用道路还包括栈道和甬道等。古代的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也构筑过许多军用道路,如罗马军队在征服地区建立规模庞大的军用道路网,共修筑军用道路75600余千米。这个交通系统在当时不仅有助于加强罗马帝国的国防,而且对于向西欧未开化地区传播文化和科学知识,也起了重要作用。军用桥梁和渡河工程,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即受到重视。西周至战国时期出现了堤梁式军用桥梁、活动吊桥及机桥等。渡河桥梁器材有“渡大水”用的“飞江”“天潢”“天浮”“环利通索”,以及“越沟堑”用的“飞桥”“转关”“辘轳”“_”等。至战国末期在黄河上架设了早期的军用浮桥。封建社会中期中国军用浮桥的架设技术又有很大进步,最著名的是北宋军队在采石矶架设的长江浮桥。在西亚和欧洲的古代战争中,军队也架设过许多军用桥梁。其中较早和著名的有波斯军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先后架设的3座浮桥,以及罗马军队在莱茵河上架设的木质架柱桥。伪装自古就为兵家所重视。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为增强夜间突击的效果,给火牛披上涂有类似迷彩的“五彩龙纹”外衣,大破燕军。在中国古代兵书上,记载有许多运用谋略实施伪装的范例,还介绍大量的工程伪装方法,并不断推陈出新。在欧洲的古代战争中也不乏其例,如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军队在抗击罗马人登陆进攻时,曾以假海滩成功地欺骗了敌方。随着火药的发明又出现了运用爆破技术达到军事目的的实例。中国北宋咸平三年(1000),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研制成功利用火药布撒蒺藜的蒺藜火球,用以烧伤敌方和构成障碍。南宋绍定五年(金开兴元年,1232),金人在陶火罐的基础上发明了震天雷,用以炸毁敌方的攻城器械。这个时期,随着力学理论的发展,土木工程逐渐从经验向科学发展,军事工程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也逐步走向科学。在中国,军队作战处在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由于古代火炮威力有限,不足以摧毁坚固的城墙,因此中国的城墙城塔筑城体系能够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到明末清初达到更加完善的程度。明代政府为加强其封建统治和边防、海防,除大兴土木修建南京、北京和其他重要城池外,还组织很大力量加修长城和进行边防、海防建设。此后,清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重点进行了加强或补建。在欧洲,随着火炮的出现及其威力的不断增大,筑城工事的设计和攻城战术都处在急剧变化中。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筑城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往的城墙城塔筑城体系开始向炮台要塞筑城体系演变。这种演变的推动者是欧洲文艺复兴造就的一批军事家和军事工程师。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S.LeP.de沃邦,系统地发展了棱堡式要塞体系的筑城,加大了棱堡式要塞的纵深。在当时的欧洲,以他为代表的法国筑城学派的理论与实践,在成熟程度上居于首位,并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占统治地位。沃邦还第一次提出把筑城分为野战筑城和永备筑城。他除领导修建和改建了330多座要塞外,还创造了围攻要塞的逐次攻击法,即构筑平行壕或同心圆壕,用蛇形交通壕逐次接近要塞的围墙,进行抵近攻击的战法。他还针对当时火炮的威力,提出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有利地形,巧妙地设计与构筑筑城工事,使之既隐蔽又能使防御部队形成交叉火力,有效地打击进攻之敌的思想。他设计的能使直射与侧射火力控制整个接近地的棱堡工事配置线,被广泛采用,并为后世继承,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展为散兵壕配置线。另一位法国著名的骑兵少将、军事工程师M.R.de蒙塔朗贝尔,针对棱堡式要塞体系存在的缺陷,成功地创造了独立堡垒式要塞体系。荷兰的军事工程师M.van库霍尔恩对筑城理论与实践也作出显著的贡献,提出了一种掩护国境线的要塞筑城体系,强调在要塞之间构筑野战工事或设置障碍,以工程措施掩护间隙地。在炮台要塞筑城体系发展的同时,野战筑城也有发展。在俄国对瑞典的北方战争期间的波尔塔瓦之战(1709)中,俄军首次利用地形构筑了由10个纵深配置的多面堡和连续的掩体线构成的野战筑城阵地体系,其多面堡相互间的距离均在火枪的射程之内,从而保证了多面堡之间的战术协同;各工事之间留有用于进攻的间隙地,并与炮兵阵地相结合;作战中还以桥头堡可靠地掩护沃尔斯克拉河上的渡河行动。这些创造性的积极防御的筑城方法,不但有力保障了俄军在这次交战中大胜瑞典军队,而且促成俄国在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中的胜利结局。这种野战筑城阵地体系,后来为西欧各国军队所接受。在法国对英、西、葡的半岛战争(1808~1814)中,英军在葡萄牙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附近,利用高地的有利地形,创造性地构筑了一条由纵深梯次配置的低矮多面堡所组成的野战筑城防线――威灵顿防线,从多面堡中发射的炮火可以控制整个接近地,能有效地阻止法军的进攻。19世纪后半叶,由于线膛炮的大量使用,从散兵壕发展起来的、由掩体和掩蔽工事纵深梯次配置所组成的连绵的野战防御阵地体系,在一些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个时期,随着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出现了古代地雷和早期的爆破器材。中国自明代初期即开始将火药用于制作地雷,到16世纪中叶,已经有了早期的触发地雷,并应用于实战。随着中国火药的西传,从15世纪开始,英国、俄国和土耳其等国军队也开始在攻城时用火药实施坑道爆破。1415年,英军在围攻法国翁弗勒尔城时,第一次采用坑道爆破法,炸毁城堡的城墙。炸药和雷管的研制成功,促进了爆破技术在欧洲的较快发展。随着战争规模、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战时军事交通工程任务日益繁重。16世纪以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出现架桥、筑路专业队。17~18世纪,法国、俄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先后组建正规的工程兵分队和部队,并陆续装备舟桥器材及其他工程器材。19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军队的工程装备得到很大改善。例如,工程兵装备了第一代橡皮舟舟桥器材和蒸汽牵引车,后来又装备了车载式空压机及风动工具、轻型发电机及电动工具,以及新型的测量仪器等。这些装备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作业的速度,而且也提高了工程兵的机动能力。与此同时,由于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在军事工程上的应用,永备筑城和军用桥梁等工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他各项军事工程技术也都有很大发展,并且迅速打开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军事工程,如军用铁路工程、通信设施工程、野战给水工程、军港工程等。这个时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20年,军事工程理论和技术都发展较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火炮的大量使用,坦克用于进攻作战和飞机用于航空侦察,促使战场上的防御阵地体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以多道堑壕和射击、掩蔽工事为主体,用交通壕相连接,以防步兵地雷(后期还有防坦克地雷和防坦克壕)、铁丝网和通电铁丝网加强的野战阵地体系,以及由多道阵地体系组成的绵亘防线;出现了在国境线上和战略要地建立的筑垒配系。进攻作战中,采取排除障碍、开辟通路的工程措施以保障军队连续突破敌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设施,快速抢修道路、桥梁以保障军队大范围的机动作战等,都引起一些国家军队的重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为了对付地面和航空侦察,各参战国军队普遍重视对固定军事目标和部队行动的伪装,有的国家还组建了伪装专业分队。野战给水工程对于在缺水地区作战的部队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工程任务。例如,英国皇家工程兵为保障骑兵师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作战,专门敷设了一条贯通西奈半岛沙漠的输水管道,将尼罗河河水送至耶路撒冷。这个时期,硝酸铵炸药的大量生产和供应军队,为不断扩大军事爆破工程的规模提供了物质条件,军事爆破工程有了相当的发展。战争过程中,为输送军队和物资支援作战,交战双方军队都构筑了大量的军事交通工程(铁路、道路、桥梁、码头设施)和后方工程(补给仓库、医院、训练基地等),并为空军构筑了军用机场。战后,各国工程兵还完成了大量的扫雷和排除其他障碍物等工程任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一些国家出版了一些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军事工程著作,对军事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防建设和战备方面,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更加重视国土防御,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国防工程。在这个时期法国建成马奇诺防线,芬兰建成曼纳海姆防线,德国建成齐格菲防线,英国也修建许多探照灯阵地、防毒和防空袭掩蔽部等,并对易受空袭的重要目标进行了工程伪装。其他欧洲和亚洲国家,有的也在边防、海防线上进行了重点设防,永备筑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促使军事工程得到全面发展,而战后战争经验的总结又使军事工程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芬兰军队在苏芬战争中,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和利用有利地形与积雪,有效地抗击和阻滞占绝对优势的苏军的进攻。②德军在入侵西欧的进攻战役中,依托工程保障坦克兵团高速通过阿登山脉,强渡马斯河,迂回马奇诺防线,迅速占领法国北部。③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相继解决了战略要地设防工程体系和野战防御阵地体系问题,创立了筑垒配系和堑壕体系的理论;解决了进攻中突破敌方防御、强渡江河、以工程障碍器材巩固已占领阵地和登陆场、强攻坚固设防城市的工程技术问题,以及快速架设各种桥梁特别是水面下桥保障军队连续通过江河实施机动的问题等。④盟军通过诺曼底登陆战役,解决了大规模登陆作战和舰艇驻泊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和工程构筑问题。例如,用土工机械、路面器材和土壤固结技术,在松软泥泞地面快速修建前进机场和岸滩道路;用装配式构件修筑码头、船坞和港口内防波堤;用大量的充气假坦克、假汽车、假登陆艇实施伪装以迷惑敌方等。⑤盟军工程兵在战争中还完成了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地中海沿岸,敷设数千千米燃油管道的工程任务;研制成功结构简单、使用灵活、可架设多种不同跨度和不同载重桥梁的贝利桥器材。⑥盟军和德军研制出多种便于携带的爆破器材和新型的布雷、探雷、扫雷器材,在欧洲和北非战场,提高了爆破作业的速度和进行地雷战与反地雷战的能力。⑦英军工程兵在阿莱曼战役中,成功地进行了沙漠地伪装作业和夜间在大纵深布雷区开辟通路的作业。⑧盟军为在太平洋地区进行联合作战,成功地用预制浮船在现地架设成浮动机场;在中缅印战区和北美洲构筑了两条著名的、工程浩大的军用道路――中印公路和阿拉斯加公路。⑨日军在太平洋岛屿防御作战中,特别是硫黄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中,依托预先构筑的永备阵地工程(主要是坑道工事),结合利用和改造天然洞窟,在战役初期有效地抗击和阻滞了美军的登陆行动,给美军造成巨大伤亡。⑩战争期间,炸药发展很快,各国都大量生产并广泛用于军事爆破。例如,中国抗日军民在百团大战中,对华北地区日军占领的正太、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平绥、平古、白晋、德石等主要铁路和一些公路交通线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共破坏敌占铁路474千米,公路1500千米,给日军以巨大的打击。中国抗日军民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创造性地开展地雷战和地道战,粉碎了日军频繁的“扫荡”。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著名的重大战役,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方的辉煌成绩,并在军事工程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依托和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结合巧妙的伪装,构筑野战阵地进行伏击战和阻击战;广泛运用对壕作业手段,对平原野战防御之敌进行围歼战;用强行爆破和坑道爆破配合火力突击,对城市防御之敌多次进行攻坚战;大量利用民舟等就便渡河器材,在宽大正面上强渡特大江河实施进攻作战和强渡海峡进行岛屿登陆作战;大量利用就便工程器材快速抢修道路、桥梁,保障大兵团远距离机动作战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成功地建成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创建了步兵反坦克网状阵地;抢修抢建了大量的公路、铁路交通工程和后勤基地工程。这些军事工程对稳定朝鲜战局和赢得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而迅速地用于工程设施建设和新式工程装备研制中。各国军队都重视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历次局部战争中有关军事工程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持续有效地开展了在核战争和核威慑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事工程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国普遍重视国防工程建设,加强工程装备的更新换代,更加注重工程兵的现代化建设。例如,中国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为巩固国防,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逐步在边防、海防线上和战区纵深、战略后方,修建和完善了一系列军事工程设施。许多国家也都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防护工程,形成完整的地下指挥工程体系和人民防空工程体系,新建和扩建了许多海军基地、空军基地、战略导弹基地、新型武器装备试验基地和后方基地、国防交通和军用输油管线工程。有的国家还在边境线上和一些战略要地进行了战备设防。例如,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为长期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于1969~1971年春,沿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了巴列夫防线;苏联进攻阿富汗的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交战各方在战区都广泛构筑了军事工程设施和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保障军队的作战行动。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中,弱方更加重视防护工程和伪装工程的研究和发展。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修建的地下防护工程,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隐真示假的伪装工程都发挥了很好的效能。在工程装备方面,具有先进性能的各种地雷及新型布雷器材陆续装备军队,如出现了可撒布地雷、机械布雷、火炮布雷、火箭布雷、飞机布雷和直升机布雷等布雷手段;各种高能炸药和火箭技术广泛用于在地雷场中开辟通路和军事爆破;研制了多种探雷、扫雷器材;制式的渡河桥梁器材逐步实现了系列化、自行化、作业机械化,许多国家军队装备了带式舟桥、自行舟桥和制式固定桥梁器材、制式路面器材;对付现代侦察和制导技术的综合伪装措施和多谱段、多性能的伪装装备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野战工程机械伴随军队机动保障的能力不断提高。军事工程的全部历史表明,它的发展与其他军事技术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性。①科学技术是军事工程发展的推动力。工程技术、制造工艺和建筑材料的每一次新的进步,往往首先在军事上得到运用,促使军事工程获得较大发展。②新型武器特别是进攻性武器的每一次出现和大量用于实战,对军事工程尤其是防护工程的发展,都是一次很大地推动,导致军事工程迅速进行适应性的变革和发展。③军事学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的战略、战役法和战术理论的提出,作战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军事工程应用理论、工程技术措施和组织实施方法的改变。④各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是推动军事工程全面、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战争中交战双方在军事技术(特别是武器装备、军事工程)和军事学术方面展开全面大较量,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各国又都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革创新,致使军事工程出现全面大发展,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军事革命时期,适应核威慑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的军事工程仍将是发展的重点。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杀伤力、钻地深度的显著提高和新概念武器的出现,军事工程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将呈现以下趋势:①综合应用高新技术。军事系统工程、工程控制论、最优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复合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都将更广泛地应用到军事工程的各个方面。②防护工程将进一步深入地下,采取更先进的综合防护技术、先机防护技术、抗深钻地技术和更高效地防生化技术。对重要的战略目标将实施持续、严密、多功能的伪装。③工程设施的构筑将更加强调快速性。更重视发展快速实施工程作业的成套爆破器材和快速布雷装置;野战工事将广泛采用组合装配式结构和轻质高强度材料;渡河桥梁装备和野战工程机械将继续向多用途、高效能、便于陆空机动和系列化、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工程装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进一步缩短。④野战军事工程设施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永备军事工程将更加重视军民共用,如发展地面与地下交通工程,航空与航天工程,海运、内河航运与港口设施工程,燃油设施工程,大型给水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地下防护工程等。随着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外层空间的争夺日益激烈,用于保障外层空间作战的军事工程研究将受到重视。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