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
军事上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门学科
军事地形学是军事上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门学科,是军事训练的共同科目之一。主要研究地形对战斗行动影响的规律,军用地图航空航天像片的识别与应用原理,战场简易测量方法以及调制要图的要领等。军事地形学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围绕研究利用地形而选定的。随着现代战争的需要和军事测绘技术及其新成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图品种的增多,将为军事地形学增添新的内容。
学科简介
军事地形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地形是战场的自然结构,是战争的载体,它载负着双方的兵员、兵器、物资和装备。战场地形的结构和形态,限制着可作为战场的地形范围,制约并影响着兵力的运用。军事地形学,从作战需要出发,揭示地形的基本性质,系统归纳和总结地形对军事活动影响的一般规律,为作战指挥正确地利用地形提供指导。
主要任务是:①揭示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制约与影响规律。②描述地形在军事上的内在控制规律。③提出地形分析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军事地形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形要素,军用地图的识别与使用,卫星导航定位,遥感图像,地形模型,地形分析,军事标图等。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要素,是构成地形类型的基本要素。地形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地、平原、盆地和高原;按地物特征可分为山林地、石林地、水网地、海岸、海滩、荒漠、草原、湿地、沼泽、河流、湖泊、盐田等。诸要素以自身的性质、结构和形态特征影响军队的作战行动。
军用地图是为军事需要制作的各种地图。主要包括军用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协同图和各种专题地图。
军用地形图,是详细表示地物地貌、比例尺大于等于1∶100万的地图。图上绘有独立地物、居民地、道路、桥梁、水系、土质、植被,以及山地、平原等各种地形要素,并绘有平面直角坐标和地理坐标。大比例尺(1∶1万~1∶10万)地形图,具有内容详细、精确的特点,可以从图上量取角度、距离、坡度、坐标、高程和面积,用于研究地形、确定炮兵射击诸元和组织指挥部队作战,是合成军队作战指挥的基本用图。中小比例尺(1∶25万~1∶100万)地形图,表示较大区域的地形概貌和地理形势,主要供高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研究制定战役、战略计划,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使用。
海图,是以海洋为主要对象而测制的地图。图上着重表示海岸性质、海底地貌和底质等地理要素和航行障碍物、助航设施等航海要素,主要供研究海区形势、组织指挥海上作战、舰艇定位和保障安全航行使用。
航空图,是空中领航和地面导航用的各种地图。图上着重表示与空中航行有关的居民地、道路、水系等地理要素和机场、导航台、垂直障碍物、磁力异常区等航空要素,是航空兵作战中地面导航和空中领航的工具。
协同图,又称联合作战图,是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指挥的战役用图,其比例尺为1∶25万、1∶50万和1∶100万。图上表示与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相关的陆地、海洋、航空等基本地形要素,突出表示大型居民地、交通网、航海要素、航空要素和其他重要军事设施。主要供各军种、兵种研究战场环境、制定作战计划、指挥联合作战行动和进行军事训练以及执行其他军事任务使用。
专题地图,是重点显示一项或几项专题内容,用以满足军事上某种需要而制作的地图,如军事交通图、军事形势图、军事目标图等。
正确识别与使用军用地图,能为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分析利用地形、组织指挥作战以及为火炮、导弹发射和舰艇、飞机导航提供地形资料和数据。根据卫星播发的无线电波和导航电文,确定空间点位置和运用轨迹的方法,称为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有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欧洲空间局的NAVSAT导航卫星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地球表面客体或事物(地物)的图像。遥感图像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取得图像的高度,可分为地面遥感图像、航空遥感图像和航天遥感图像。地面遥感图像指在距离地面高度1000米以下,用系留气球(500~1000米)、遥感铁塔(30~40米)、遥感长臂车(8~25米)等遥感方式获取的图像;通过飞机等航空方式获得的地面图像是航空遥感图像;通过卫星等航天方式获得的地面图像是航天遥感图像。按照获得图像的方式,遥感图像可分为摄影图像、光机扫描图像、CCD图像和雷达图像。按照记录的波段,大体可分为蓝光图像、绿光图像、红光图像、全色图像、近红外图像、热红外图像、微波图像。按照图像的颜色,可分为黑白图像和彩色图像(包括真彩色图像和假彩色图像)。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要求制成的有立体视觉或形象的感观立体模型。是军事上研究利用地形常用的参照物。
中国最早制作并用于作战研究的地形模型,多以就地取材的沙土堆制而成,故又称沙盘。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利用光学方法和立体效应技术,产生了视觉立体地形模型。电子地图的出现,又产生了电子立体景观地形模型,它以电子地图的数字地形模型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图形生成技术和相应软件而生成,能在屏幕上显示或由绘图仪绘出透视立体图,具有生成迅速、显示灵活的特点。不同地形模型各具特色,应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地形研究。对作战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的工作。由各级司令部组织实施,并将分析的成果拟制成地形报告和各种军事要图资料,为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提供依据。地形分析主要根据双方的作战企图、兵力编成、武器装备、作战地区的地形资料,分析地形对部队机动、观察、射击、隐蔽、伪装、工程构筑,以及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后勤保障等行动的影响。在分析地形时,通常先了解地貌起伏和延伸方向,江河、湖泊的分布和流向,土壤植被的性质和特点,居民地的分布和关系位置,道路、桥梁的数量和通行能力等。分析地形要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有多项应用。如判断部队机动条件,主要是研究道路、桥梁的数量和质量,地貌的断绝程度,江、河水网特征,土壤性质和植被分布,明确各种车辆沿道路通行和越野机动的能力;判断观察、射击条件,主要是研究地貌的切割程度,居民地和植被的面积大小和分布状况,确定观察所和射击阵地的位置;判断隐蔽、伪装以及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主要是研究地貌的特征和植被性质与分布,土质对工事构筑的影响,确定保存有生力量的措施。地形要素分析是地形分析的重点和中心环节。通常首先研究对作战行动影响最大的地形要素,后研究一般的地形要素。在判断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时,还应适当考虑天气、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地形图、地形略图或空中照片上,用相应的符号和有关文字标绘军事情况的作业。目的是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及时了解敌情,明确作战部署,了解作战进程,传达指挥员决心,拟制作战文书,编写作战报告等。按军种可分为陆军作战标图、海军作战标图、空军作战标图、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标图和武装警察部队作战标图等;按层次可分为战术标图、战役标图和战略标图;按标绘内容可分为进攻作战标图、防御作战标图、登陆作战标图、空降作战标图以及特种作战标图等;按标绘形式可分为依图标图、依文字材料标图和依口述情况标图;按标绘方式方法可分为手工作业标图和利用计算机标图等。主要是依据地形资料进行理论分析,辅以现地勘察和作战模拟等方法,明确各种地形的特征以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找出其规律;搜集分析有关利用地形的战例,从中吸收利用地形和使用地图、像片的经验;了解现代技术兵器的性能及克服地形障碍的能力,并根据现代战役、战术的理论原则和实践,不断总结利用地形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军事地形学。实际上就是实地调查研究,通过感官对实际地貌的起伏状况、道路、河流、植被等地形要素的观察,进而分析地形对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影响。这种方法是军事地形学研究地形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军事行动不断提出新需求的基础上,军事地形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方法。在过去由于技术比较落后,研究地形的方法通常是定性分析,比较粗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军事地形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包括地形模型和电子地形仿真,又称电子地形模型、电子沙盘或数字地形模型、数字沙盘。地形模型俗称沙盘,分简易沙盘和永久性沙盘,是研究地形的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地形仿真法通常是在不能进行现地勘察时使用。电子地形仿真法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成果之一,是军事地形学研究地形的新方法,集快速、系统、准确于一体,提高了研究地形的速度与质量。军事地形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它与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测绘学、军事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形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是军事地形学研究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军事地形学研究地形、评价地形的结论,为战役、战术行动正确利用地形提供理论依据;而战役学、战术学的发展,又指导、推动着军事地形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军事地形学的主要内容,是军队指挥活动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军队指挥的发展和需要,是推动军事地形学研究内容充实与提高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地形学服务并隶属于军队指挥,是军队指挥学的一个分支。
军事地形学在解决自身的技术问题时,需要吸收、利用军事测绘学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军事测绘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的发展,是军事地形学研究建立在精确、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的保证;而军事地形学的发展,又对军事测绘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的改进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军事测绘学的发展;军事地形学的研究内容,又将随着军事测绘技术新成果的产生而不断丰富。从这一点上说,军事地形学是军事测绘技术成果在作战中的推广与应用。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的影响和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军事战略、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等提供科学依据。军事地形学,则主要研究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旨在具体作战背景下,解决当前组织实施战役或战斗中,对地形的具体利用与改造,以及确定趋利避害的行动。在研究范围、对象和目的方面,军事地理学具有全局意义,侧重于战略范畴,并吸取军事地形学的研究成果和手段。军事地形学则在军事地理学的总体框架中,实施局部研究,侧重于战役、战术范畴,并为军事地理的研究提供地形分析资料。它们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和完善。
军事地形学源于战争实践,是军事上认识和利用地形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在中国,春秋中期以前,人们对地形与作战行动关系的认识,基本蕴涵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之中,并逐渐在一些军事著作中闪现出零散的对于地形的认识。相传黄帝征蚩尤的涿鹿之战、尧舜禹攻三苗之战,已对地形和天候条件有较为自觉的利用,并有“史皇作图”供黄帝指挥作战的传说。夏朝以后,奴隶制国家建立,领土观念形成,地形知识在作战中得到进一步运用。西周时期已有在作战中使用地图的战例。散佚的兵书《军志》对地形影响军事行动的作用已有反映。《军志》云:“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矣?”(唐《通典・兵典》)中国军事地形学在这一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中期至南北朝(前594至公元6世纪末),是学科初创时期和第一个知识积累阶段。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一书中的“地形”“九地”和“行军”三篇中专门论述了地形与军事之间的关系,是学科初创时期的代表作。它结合作战中可能出现的敌我态势,综合地把战场地形条件划分为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九种情况,以及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地形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作战方法和处置要领,同时提出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_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的观点,初现军事地形学的端倪。与《孙子》同时,军事地形图已达到一定水平。《管子・地图》篇称:“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只有首先研究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兆域图”,以实物证实了战国时期已能按比例尺绘制地图。公元前239年,中国出现了标有军事要素的木版地图。这些史实说明至迟在战国时期,军事地形理论已在中国初步形成。到汉代中国已出现质量较高的古代军事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彩色军事地图,其绘制工艺、表现方式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利用军事地图指挥作战已成为指挥员常用的手段。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道为纲描写了中国山川,记载了许多与山岳、关隘、渡口、桥梁有关的战例,论述了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注重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作战与地形之间的关系。隋至元(581~1368),是学科知识的第二个积累阶段。唐代军事家李靖撰写的《卫公兵法》(原书已亡佚,清人汪宗沂从古书中编辑他的佚文,编有《卫公兵法辑本》3卷),就有许多关于作战与地形的关系方面的论述。他认为:“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也,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迟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宋代沈括在地形学、地图学等方面有卓越贡献,他用面粉、木屑、蜡和硬木制作的地形模型,成为当今沙盘显示地形的雏形。兵书《百战奇法》论述了“天战”“风战”“雪战”“水战”“地战”“山战”等不同地形、天候、水文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强调作战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天候条件,采取不同的战法。官修的《武经总要》,许洞的《虎钤经》等,都论述到作战中如何运用“地利”的基本问题。明至鸦片战争(1368~1840),是学科知识的第三个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登坛必究》《武备志》《投笔肤谈》《练兵纪实》《阵记》等兵书,对地形与当时作战的关系均有深入的研究。清代的《戊笈谈兵》《武备地利》《行军总要》《兵学新书》等对军事与地形的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作战规模、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涉及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任何作战行动的实施都必须考虑地形对军队机动、观察、射击和隐蔽方面的影响。西方军事理论家C.von.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地理因素列为战略的五个要素之一,对地形条件影响战略战术,以及与战争结局的关系等,都有缜密的论述。瑞士的A.-H.若米尼、俄国的亚济科夫和D.A.米柳京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论述了地形影响作战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利用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侦察,用航空像片分析敌情和地形,制作敌方阵地图,修测地形图,产生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的新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摄影测量在理论、技术和测图仪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提高了测制地形图的速度和质量,使地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并使利用地图研究地形更加可靠和准确。由于战争的需要,人们对地形条件需求越来越多,促使军事地形理论研究的前沿不断更新,从而推动军事地形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有了较大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适应战场准备和作战的需要,主要参战国的军队相继建立、健全了地形和测绘保障机构,同时教学和科研队伍也逐步壮大,一些军事地形理论专著相继出版,标志着军事地形学的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军事测绘技术和军事地形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军事地形学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1897年清朝政府为了军事的需要在北京建立了京师陆军测绘学堂,1903年成立陆军测量局,1904年成立京师陆军测绘学院。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央陆军测量学校。1931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组建了中央陆地测量学校,1945年改为中央测量学校,成立大学部,成为一所设有地形测量、制图等5个专业的高级军事测绘院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地形和军事测绘人才。这一时期出版的有关作战训练的兵书,对地形与作战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1902年出版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论述了地形的攻守利弊,地形对进攻、防御、遭遇战,以及对炮兵、骑兵作战的影响;1910年出版的《新定步兵操法》论述了特种地形战斗的战斗原则,明确地说明了山地之攻守均须占领制高点,进攻须利用通往敌方之道路、山岩,防御须坚守隘路。民国初期编印的《兵要地理》论述了战略、战术、军队编制、军事教育、兵工厂配置等与兵要地理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中国兵要地理概要,对军事地形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开始就重视军事地形工作。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总部相继开办过军事地形学方面的训练班,将军事地形课程列为军事学校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1945年中共中央党校军事教员研究班编印《地形学教程》,书中设有地形概说、认识地形图、测绘图、现地应用要图作业、利用地图等五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精辟地论述了作战与地形等的关系,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军事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观点,主要是:地形是一切军事活动的重要客观物质条件,对军事活动有重要影响;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军队,尤其要重视创造与发挥地形条件的优势;分析、研究、判断地形因素忌带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战中能否成功地运用地形条件,取决于指挥员的重视程度和对地形研究的深入程度以及军队的素质等。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的基础上,伴随科学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全面发展,学科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苏联卫国战争之后,相继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军事地形学著作,根据作战的需要把军事地形学的内容概括为:识(图)、用(图)、标(图)、堆(沙盘)、判(读像片)五大项。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和制导武器的出现,增加了对地形的防护、通信、工程构筑等方面的基本作战性能研究。1977年由苏联A.C.尼古拉耶夫中将主编的《军事地形学》和1986年В.E.贝佐夫上将主编的《军事地形学》,把分队以下作战和训练对地表研究、利用和改造纳入其内,这就使军事地形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和合理,实践性更强。美军虽然未专设军事地形学,但将其内容充实于“作战纲要”与相关“规范”之中。90年代美军编写的《地形分析》一书,列为美军《野战教程》第21~23号,旨在帮助地形分析人员认识并履行自己的职责,阐述地形分析的方法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于50年代初在全军各军种、兵种院校普遍开设了军事地形课程。1953年中央军委决定,将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解放军测绘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培养军事地形和军事测绘专业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从50年代开始,先后出版了《军事地形学》和《识图用图手册》,并将军事地形学列为军事院校教育和训练的重要内容。进入80年代以来,军事地形研究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与此同时,对外军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先后翻译了苏联尼古拉耶夫中将主编的《军事地形学》和贝佐夫上将主编的《军事地形学》,两书均为苏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审定的苏军军事学校教科书。80年代中期又翻译出版了列入美军《野战教程》的《地形分析》和《识图》。同时,军事地形研究人员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次自卫反击作战运用地形的经验教训,编写了大量新的更为符合战场实际的军事地形论著。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地形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许多论著。《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收编15条军事地形学条目。《军事测绘》杂志社编有《地形与军事》(1991),选编61篇地形对作战影响的战例。军事科学院编写出版的《军事科学概论》(1994)、《军事地理学》(1995)两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军事地形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军事科学和军事地理学中的地位、作用。1993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军事地形与利用》,从军事角度阐述地形的构成与分类,揭示地形在军事上的内在控制规律,研究地形对作战的制约与影响,分析诸要素和不同地形的战术特性,详尽地介绍了攻防作战诸环节对地形进行分析的内容、方法与步骤,阐述了定量分析和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地理学会于1994、2004年,先后组织全军军事地形工作者开展了军事地形对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影响的专题研究。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向全军印发新版《军事地形学》,作为全军机关、部队、院校军事地形学教学和训练的基准教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将军事地形学作为军事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与军事地理学、军事测绘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水文学、军事空间天气学、中国军事地理、世界军事地理学等学科并列为一个学科,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地形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地形学也将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学科体系随之不断完善。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地形作为作战的平台,作战指挥决策对军事地形学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军事地形学对作战指挥决策的影响作用将越来越强,军事地形学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不断提高。信息化战争对各个领域军事技术的综合应用要求越来越高,而军事地形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会随着科学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研究范围将从地面延伸到地下、从水面到水下,从宏观延伸到微观,从单一要素延伸到综合要素,研究内容将更加宽泛。信息化条件下,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地形信息的载体――地图发生重大变化,承载的内容、表现的方式更多,从而使研究地形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加先进。从简单手段延伸到复杂手段;从低级手段延伸到高级手段;从单一手段延伸到多种手段并用;从机械手段转向数字化手段;从低技术手段转向高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在作战指挥中广泛运用,使军事地形研究的方法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进一步采用运筹学、系统工程、数学建模、仿真模拟等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定量分析,从而使军事地形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以更快的速度、更准确的地形信息保障指挥员的作战指挥。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2021-01-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5 14:4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